不考验自己

人各有价,这是经济学的可替换原理。别说有些原则性问题自己绝不妥协,那也许只是对方出价太低。这里的价,并不单指金钱。张五常说他的灵魂都可以出卖,只是要价很高。

有人说生命无价,不换。但过马路其实就是冒了生命危险,尤其是闯红灯的时候。只因为觉得出交通事故的概率低,所以人宁愿冒生命危险,也不愿意等红灯。若是小孩跑到公路上,越是车流穿梭,父母越是愿意冒生命危险去抱回小孩,这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换小孩的安全。加班工作,也是冒着“生命危险”,换取不被辞退、升职加薪的机会。

有人说,绝不做违法的事。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却认为,犯罪也是一种理性选择。有一次他赶着参加学生的论文答辩,找不到停车位,于是他就违章停车。他觉得,违章停车顶多是罚钱,但学生的论文答辩,在他看来是天大的事。事实是,犯罪率会根据执法情况,惩罚力度不同而变化,犯罪也是权衡得失之后的理性选择。

马基雅维利量表

世界上的人大概可分为三类:君子、小人、伪君子。君子和小人都表里如一,前者只做“好事”,后者只做“坏事”。伪君子,心口不一,看利益大小决定做好事还是坏事。这些人平时爱做些好事,潜伏着,往往是最后时刻,做一件大坏事,让事情无法挽回,让人防不胜防。这个社会很少纯良君子,也极少真小人,倒是很多不同程度的伪君子。若是我们愿意承认自己就是伪君子,那简直就是君子了(心口如一)。

很难真的区分这三类人,但有个马基雅维利量表,可以大概测出,一个人更倾向于哪一边,总共20个问题:

  1. 至善是可能的。
  2. 诚实永远是最好的策略。
  3. 绝大多数人都是勇敢的。
  4. 绝大多数成功者都过着干净、有道德的生活。
  5. 如果想让别人为你做事,最好告诉他真实原因,而不是那些最能影响他的原因。
  6. 身患疾病无法治愈的人应该有权选择无痛苦地死亡。
  7. 讨好大人物是明智的。
  8. 总的来说,除非被迫,否则人们不会努力工作。
  9. 除非说了有用,否则永远不要告诉任何人你做一件事的真实原因。
  10. 只做有道义的事。
  11. 如果不在这里或那里搞点小动作,想成功很难。
  12. 所有人都有残暴的一面,遇到机会这一面就冒出来。
  13. 罪犯跟其他人的最大区别就是他太笨被抓到了。
  14. 撒谎没有任何借口。
  15. 绝大多数人忘记去世父母容易,忘记亏钱难。
  16. 绝对信任别人是自找麻烦。
  17. 绝大多数人基本上是良善好人。
  18. 对付别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说他们想听的话。
  19. 每分钟都有新的傻子降生。
  20. 谦卑诚实比自大撒谎要好。

这些问题是社会心理学家从马基雅维利名著《君主论》里摘出20句话(中文翻译来自王烁《30天认知训练营2019》)。每个问题按认同与否,分为五档:不同意(1分)、有点不同意、中立、有点同意、同意(5分),统计总分,算出马基雅维利指数。一个人对这些话的认可程度越高,分数越高,他就越倾向于马基雅维利主义。马基雅维利认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才是美德。但正常社会无法公然接受这种价值观,个人最好别跟社会对着干,最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藏起来,一方面表现成一个君子,另一方面按《君主论》进阶。(这里须区分社会规范、个人原则、应然、实然等概念。)

可以在网上直接测试,算出自己的马基雅维利指数:

中文:https://www.wjx.cn/jq/4074085.aspx

英文:https://openpsychometrics.org/tests/MACH-IV/

我的测试分数是71分,偏马基雅维利多一点:

别考验自己

为了防止自己暴露出伪君子那一面,最好不要考验自己。别让自己落入有重大利诱的局面,警惕自己,也许他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有原则。比如要你出卖商业机密,一百万不干,那一千万呢?十亿呢?钱不行,那色诱呢?不同的人,对自己的Integrity要求不一样,道德说教没用。最好尽快让自己增值,提高自己的“售价”,省得一点蝇头小利就把自己的Integrity给卖了。尤其是当自己一文不钱、不得志的时候,小心别被所谓的伯乐“笼络”。

君子不处于危墙之下。不要信自己的自律,怕失身,最好就不去夜店,而不是一厢情愿觉得自己能做柳下惠。不让自己掉入一个堕落的环境,身边是积极上进的榜样,我们自然能养成上进的习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身处一个非正义的环境,很容易就会被同化,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近朱则赤近墨者黑。

对于别人,无论他是君子还是伪君子,尽量避免把重大利诱一次性暴露。给别人做君子的机会,而不是用利诱考验别人,证明他人就是伪君子。对伪君子的行径,不用瞧不上,也无需理解,那是人性。

附上Dalio在Principles中写的一段关于政客的话:

Nonetheless, I came to respect most of the policymakers I worked with and to feel sorry for them because of the terrible positions they were in. Most are highly principled people who are forced to operate in unprincipled environments. The job of a policymaker is challenging under the best of circumstances, and it’s almost impossible during a crisis. The politics are horrendous and distortions and outright misinformation from the media make things worse. A number of the policymakers I met—including Draghi, de Guindos, Schäuble, Bernanke, Geithner, Summers, and many others—were real heroes, meaning that they put others and the mission they committed to above themselves. Unfortunately, most policymakers enter their careers as idealists and leave disillusioned.

2019/2/16, Sat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系统化原则

最近重读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依旧很有收获。按照系统化思维,参考《原则》的模式,带点自己的思考与私货,把逻辑捋顺,把书读薄,方便自己系统地实践。

1.定义

财富自由是指个人再也不用为了生活必需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生活必需就如重力加速度一样,摆脱它的束缚,需要外力的抵消。当财富积累的速度远大于被消耗的速度时,才有实现财富自由的可能。就如要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才能摆脱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束缚一样,不仅需要加速度,也需要速度。

2.个人商业模式三阶段

通过不断升级个人商业模式,提高财富积累的加速度。一般个人通过销售自己的时间,换取原始资本积累,然后用资本去挣钱。个人商业模式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升级:提高单位时间的售价,单份时间多次出售,购买他人的时间。

2.1.提高时间单价

为了提高自己的时间单价,要提升能力,做最有价值的事;能力提升以及资本积累,都要有耐心,要等待时间的复利效应。

a.多维竞争

拥有一技之长,是个人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将这一技之长磨练得足够长,成为top 1 percent,属于单维竞争策略。在此基础之上,可发展多维竞争优势。从单维的线性能力,升级为二维的面或三维的体。一技之长的动手能力80分,乘以第二维的写作能力10分,就变成了800分;再乘以第三维的演讲能力10分,就是8000分(只是个比喻,数字不意味着真实技能值)。在大家都很能动手做事的情况下,一个人若是稍微懂得思考、能将经验化为文字,还懂得如何分享经验、领导团队做事,显然更有竞争优势。这是多维、差异化竞争策略。

b.复利

有些人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社会每天都在进步,若是个人能力停留在原地,相当每天都在退步,0.99^n=0。若是能每天进步一点点,那1.01^n就是无可限量。很多人只看到自己的努力,却看不到别人更加努力。以为别人是一路躺赢,拼爹,却不知别人不仅聪明,而且更加勤奋,相比之下,自己虽然努力,其实是在退步。时间的复利效果会让一切现形。

c.耐心

不可能一下子吃成一个胖子,需要耐心等待成长的复利效果。现在的高手,是n年前开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不必为自己现在的弱小而自惭形秽。公平的对比应该是,未来的自己,跟现在的高手比较,这才是大人与大人的较量;拿现在的自己跟现在的高手比,就如拿小孩跟大人比一样,不恰当。

d.鼓励他人

很多人急着告诉别人自己的成长,实际上是在占便宜,所以惹人厌。相当于一个小孩子为了成为爱迪生,就学着去孵小鸡,逢人就说,自己学着爱迪生孵过小鸡,以后自己也会成为大发明家,将改变社会,大家还等什么,现在开始膜拜吧。这是以未来不确定的成功,套现此刻别人的认可,把别人当傻子呢?所以人们不喜欢这些人,他们喜欢把学习、成长挂在嘴边,整天说人生大道理,教育别人要积极上进。不是他们说的话有什么不对,而是他们还没成为可以说这些话的人。

人会不自觉地这么做。别人泼点冷水,自己又没耐心等到复利效果出现,就放弃了。也许这时候若是有人鼓励一下,自己坚持一下,就能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鼓励别人,是一种很稀缺的社会资源,可以从自己做起,鼓励身边积极上进的朋友,而不是泼冷水。身边多些积极上进的人,总好过围了一群不思进取、整天抱怨、说风凉话的人。

e.不抱怨

人有前后一致的倾向。当他开始向身边的人抱怨,在别人难以置信的眼神的鼓励下,会添油加醋、夸大其词,然后为了维持前后一致性,他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处境真的很惨,最终自证预言。没有人喜欢充满负能量的人。所以,不要抱怨。

若是个人能力真的指数增长(复利效应),最终自己的价值肯定要高出自己价格(工资)。趁早认清这个现实,省得到时候觉得自己被老板亏待了,而抱怨。公司给出的是市场均价,若太高它就失去竞争力,若太低就没有吸引力。当你的能力远超于公司的发展水平,因此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时,默默离开,不用抱怨。

f.做最有价值的事

在人际交往中,做一个不抱怨,总鼓励他人的人。在工作中做最被老板需要的事。以李在新东方教书为例。他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那里最缺作文课老师。于是他花九个月时间,把托福题库的作文题都写了范文,而且还写了多个版本。然后他就成了那里最受欢迎的老师。其他老师都因为课时不满而抢着要排课,他不仅不用抢课,还要推掉很多课。

以科研为例,要做最被社会需要的研究方向。同样博士三四年,研究方向不同,最后的下场天壤之别。谁不努力呢?谁没经过综合能力训练呢?有些专业的博士,30万打发掉,有些专业,年薪70万都招不到,大企抢着要。不是能力,而是做不同的事的区别。

2.2.单份时间多次出售

除了通过个人成长,提高时间单价之外。还可以将单份时间出售多次,实现商业模式升级。个人就是自己的CEO,自己的时间就是产品,所谓商业模式,就是怎么把自己的时间卖钱。既可以卖高价,也可以薄利多销,提高总利润。

a.同时给自己打工

对于同样的工资,同一份工作,有人认为,给这么点工资,还想让我做成怎样;有人人为,从我手里的出来的东西,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前者就是为了工资给老板打工;后者自己就相当于是有品牌的公司。相当于是老板付工资,将工作外包给自己这家公司。自己不仅要做好工作,建立品牌声誉,考虑口碑赢得回头客,还要考虑自己这家公司的未来成长空间。作为一家公司,不是什么活都接的。

我在找工作接offer之前,会谈清楚条件。钱是一回事,个人成长的机会(时间)更是不能妥协。不能因为短期高工资,而压缩我阅读思考的时间。一旦我签了约,就跟工资无关了,无论工资多少,我都要尽心尽力做事。一方面给老板的公司做事换取工资,另一方面给自己的公司做事换取成长。

搞科研的时候,不仅老老实实做实验写paper,还研究科学方法论。现在创业,不仅搞技术,还学YC创业课、金融、商学、管理、谈判以及商业案例,锻炼通用英文使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额外的努力,既能提高本职工作的业务水平,又能形成多维竞争优势。

因老板工资给得不到位而消极怠工,影响自己的成长,是不明智之举。当然,有些人的策略是磨洋工,本来老板给的是8小时工资,他只工作4小时,也等效于翻倍收入。

以李在新东方的经历为例。基于一份时间既卖给老板也卖给自己的觉悟,他努力改进教学水平,琢磨学生理解知识的困难之处,最后达到了,学生一个眼神,他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因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问题都大同小异。而其他老师恨不得连课都不备,直接抄别人的教案。正是因为李一直琢磨,所以提升了自己讲解知识点的能力,为他后来写出被读者真正需要的长销书打下了基础。

b.写作

自己本身就是一家创业公司,自己就是自己公司的CEO,我们唯一拥有的生产力资源就是时间。若是把时间直接出售,因为时间具有独占性,最多也就卖两次。若是我们把自己的知识、见识、认知、技能等软实力充分利用,把时间固化到比如文章、设计作品、软件代码等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上,通过卖产品来提高时间的附加值,那就实现了一份时间卖多次的效果,也可以薄利多销。写作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方式,能将时间固化到文章这种产品上,多次出售。很多技术类书籍,基本就是抄、编,大不了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都不是著书,也能大卖。

既然把文章当成产品,写文章就应该有用户思维。考虑用户需要什么,自己写的文章对别人有什么用。考虑到这个产品要长期卖,就要考虑它能在多长时间内对别人有用?

这里涉及到“畅销”跟“长销”的概念。畅销是跟热点,竞争激烈,而且热过之后就不再被需要了,比如新闻。长销不用跟热点,抓住读者的底层需求,文章一直有用。

c.消费者以为的刚需

产品要大卖,不仅需要满足消费者的刚需,而且要满足消费者“以为的刚需”。举李写书的例子,他虽然教写作,但是出的第一本书是词汇书,因为读者以为自己需要的是词汇。只不过其他人写的词汇书说要一万多词汇,而李从托福阅读真题中统计出两千多高频词汇,所以是21天突破。后来也出了写作范文书,还是因为读者以为自己需要。接着是大家成长过程遇到时间不够用的问题,他写了时间管理的书,与众不同的是,他论述时间不可管理,能管理的是自己,要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当然,即便是刚需,也不见得需要自己去满足,比如谐星,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

2.3.购买他人的时间

a.购买他人时间的逻辑在于:注意力>时间>钱

注意力才是生产力,时间本身并没有价值。按照复利思维,现在省下的一点点钱,对未来的高收益,不算什么。成长是最重要的,花钱购买优质的内容,购买高手的时间,加速成长,提高个人成长率。正因为注意力值钱,所以才有所谓的流量变现。广告付费,购买的就是用户的注意力。

b.三大坑

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地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不要把注意力浪费到各种热点新闻上,这不利于自己成长。别人搞内容创业,是已经在这个行业积累多年,时机到了,就水到渠成。自己没有任何积累,还以为只要在风口,猪也能飞,其实,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至于别人能不能做成,别操心,跟我们无关,关注自己的成长就好。

c.投资,首先要避险,其次看收益率

无论是在一级市场参与风险投资,还是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本质上都是购买这个公司的时间。通过投入钱,换取这家公司成长的红利。投资有风险,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但高风险不等于高收益。投资之前就应该做好功课,而不是投资之后,被确认性偏误影响判断。

外行看来是冒险,内行却是做好万全准备,尽量避险。就如脑外科手术一样,医生在病人大脑上动刀,外人看来步步惊心,医生的手术刀一直在冒险,而医生自己却知道,他做的每一步都是尽量远离风险,投资也是同样道理。

投资讲究收益率。使用“72法则”估算投资翻倍的年限,x=72/年化复合收益率。比如年复合收益率是10%,那需要7年才能将本金翻番(72/10=7.2年)。也即是说,若是能将投资收益率翻番,就可以让资本翻番的时间减半。同理,在个人成长方面,若是每天进步多一点点,自己能力翻倍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极大程度地缩短。能力翻番,做同样的事需要更短的时间,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等效于人的寿命增长。同样是复利效果,所谓的“长期”,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

d.资本

资金要成为资本,需要考虑三个因素:金额;使用期限;谁掌管。很多基金经理操作的基金,跑不过大盘。各种股票组合,跑不赢指数。另外还要考虑资金的可使用年限,只有那些可以被判无期徒刑的资金,才可以算成资本。

判无期徒刑是指“就当这笔钱没了,永远也不会用到它”。有一笔钱被判了无期徒刑,但是我们选择两年后结束刑期,和有一笔钱你没办法判无期徒刑,也在两年后拿出来使用,虽然结果一样,却是不同的两回事。要分清楚“可以却不一定要”与“很想要却不能够”的区别。就如有人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却选择不去上大学,而有人没拿到通知书也没去上大学,同样不上大学,却是两件不同的事。并非所有钱都是资本。

e.场外挣钱能力,留在牌桌上

为了不动用资本(它已经被判无期徒刑,相当于这笔钱不存在了),一方面要保留一部分活动资金,不要All In,另一方面要保有场外挣钱的能力。

f.定投策略

投资成功的秘诀是“低买高卖”,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却很难做到。股市为例,任何时刻,都无法预知下一刻的股价走向,也无法知道此刻的股价是高还是低。但从长期看,经济总是往上涨,股价也应该会往上涨。所以长期看,应该可以做到“低买高卖”,但是,经济整体往上涨,不见得自己所选公司的业务也往上涨。每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一大批企业。

最安全的策略就是定投指数基金。定投是指每隔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月,一个季度,投入等金额资本购买股票,价格高的时候买少点,价格低的时候买多点,平摊下来能在均价以下买到股票。指数基金代表的是经济大势,特定的公司会倒闭,但经济大势会往上涨。

g.镜像世界

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与人交往也一样,本来心情好好地,结果遇到一个凶神恶煞的人向你横眉冷对,瞬间心情就不好了。人与类聚,优秀的人总能吸引到优秀的人,以抱怨为乐的人,只能吸引到负能量爆棚的人,最后自己成了负能量中心。

另一方面,在镜像世界两端,做成事情的法则不同。比如左极端基本靠技术,右极端基本靠运气。象棋、运动竞赛,在左极端,基本靠实力;掷骰子赌博在右极端,基本靠运气。股市投资,在右边,很大成分看运气。所以在左极端做事成功的人,若是使用同样的策略在右极端做事,越努力,死得越惨。投资股市,别盯着股价看,别分析各种K线,功课在投资之前做好,等着复利效应起作用。

h.创业

除了购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也可以自己创业。创业要考虑“成长率”,而不仅仅是成长,也就是说要找到能指数成长的项目。能挣钱的生意,比如开面馆,不是创业。创业不见得一定能挣钱,没有成长率是生意,却可以有现金流,可以挣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以个人成长为核心业务,追逐成长率,提高自己的时间附加值,就是在创业。

i.特立独行且正确,才有价值

正确的知识本身并不等于价值,必须是正确,且其他人不知道,才有价值。一件事的价值你看到了,别人却没看到,也许只是你的幻觉。也许别人早就看到,也尝试过,失败了。领英创始人Reid Hoffman 在YC创业课上分享它创立领英时候,问自己“what do I know that others don’t know?” 想办法知道那些聪明人为什么不同意自己的观点,自己比别人多知道了些什么,这个多知道的真相,如何解答了那些聪明人的疑虑。这样的做事,做这样的事,才有可能成功,而不是重蹈覆辙。

3.选择

问题是大家同时遇到的,不同的是每个人的选择,而选择源自于底层的价值观。高手并非天生,并非他成为高手所以跟别人想得不一样,而是因为他跟别人想的不一样,并且执拗地践行,慢慢积累,最后导致天壤之别。

价值的核心是关于选择的问题,选择就是在众多选项中排序。多问问自己: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3.1.排序

比如:注意力>时间>钱,成长>成功>看起来成功,未来>现在>过去,这些排序,就是价值观的体现。价值观不同会导致排序的不同,最怕是根本没考虑过“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没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而是随波逐流,舍本逐末。

对于资本的理解,若是排序出“智慧>时限>金额”,那投资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甚至没有钱的时候就可以模拟定投策略,对比其它策略的收益率,有钱了就采用最佳策略。相反,若是把“金额”排在第一,那自以为有“资本”可以投资的时候,也许就是自己开始大亏的时候。如是根本不知道还有“无期徒刑”的概念,竟然借钱投资,竟然All In,那就更惨。

3.2.添加必要的条件

提高选择质量的方法是:添加必要的条件。每“添加”一个条件,选项就会大幅度减少。“必要”的意思是不要乱添加条件,比如“面子”就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条件,否则容易死要面子活受罪。对于众多必要的条件,也需要排序。比如创业,如何选择好的项目呢?添加必要的条件:高频,刚需,大市场。

4.思维工具

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做不到,改变不了任何东西,然并卵。学习能力有三种水平:(1)学会别人手把手教的东西。比如使用筷子,并非每个人都能熟练使用。(2)学会书本的东西。但是很多人不仅不读书,连使用说明书都没耐心读。(3)学会书本没有的东西。读文献,做研究。博士们很擅长这个,能力用到实处,会有大用。

书本的很多东西需要通过践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践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读了《原则》就可以开始整理自己的原则。比如《财富自由之路》,其实就是李关于实现财富自由的原则,只不过是散落在一篇篇文章中。我们就可以按照原则的体系,把它整理出来,通过践行,变成自己的原则,进而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

这里整理出来的东西,已经跟原著有很大出入了,不见得理解得对。我实践过一段时间之后,还会再反思下自己的行动跟这两本书的区别。如下列出一些马上可以尝试使用的思维工具:

4.1.元认知

元认知是指关于认知的认知。打个比方,“自己生气”是一种“认知”,别人看出来我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生气,这是别人的“认知”;若是我们能意识到自己在因为一件事生气,也就是说“我知道自己在生气”,这就是“元认知”。若是我们能随时随地调用“元认知”能力,那么情绪波动的时候,立刻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就可以不加评判的观察它,直到它就渐渐平复,而不会被情绪冲昏头脑,做蠢事。

锻炼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三个:冥想,发展一项兴趣,反思。

冥想的入门模式是观呼吸。在头脑清醒的时候,闭眼静坐,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观察”鼻孔或胸腔或腹部在呼气吸气下的起伏变化。控制思绪,不让它想其它事情。一旦发现它走神,就拉回来。现在我每天早上冥想20分钟,在头脑清醒,不打瞌睡的情况下,我的“意识”能摆脱身体的束缚,产生一种跟世界连接的“幻觉”,这种连接能扩展到整个房间。不清楚进一步的效果会如何,但至少我脾气稍微好一点了。平时能注意到自己的焦虑,脾气暴躁的时候也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少做很多蠢事。

发展一项业余兴趣的意思是刻意练习。比如弹吉他,当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动作跟教材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跳出了自己本身,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俯视自己,观察自己的状态。跳出自身,观察自己,就是元认知的精髓(我的个人理解)。

不仅可以观呼吸、反观自己的动手技能,还可以反思自己的想法。睡前思考自己一天所做的各种选择,思考选择背后所用的原则,思考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做,都属于反思。也是跳出自身,观察自己。

4.2.二元四选项

很多东西,多添加一个纬度,效果就会很不一样。比如,一件事,除了重要性,再添加一个趣味性的维度,就能把事情分出四类:重要且有趣,重要但无趣,不重要但有趣,不重要也无趣。在做事之前,稍微停顿想一下事情但分类,也许会有不同的选择。

比如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有“解决难题”这一个维度,还可以添加一个“做选择”的纬度。然后就分出四类人:会做选择且能解决难题,会做选择但不会解题,不懂得选择但能解决难题,不懂得选择也不懂得解决难题。第一类人,毫无疑问是高手。第二类人可以去做投资,投资第三类人中,那些做对了选择题的人。所谓“创业成功”,无非是解难题的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比如对于自己是否“知道”一件事,可以再添加一个“知道”的维度,就分出四类: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其实,这就已经调用了元认知能力。试想一下,若是有一件事自己不知道它是否存在,我们自己又怎么知道自己不知道呢?但是从逻辑上讲,我们总是可以推出,有些事,我们就是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

4.3.三元八选项

比如“我”、“技能”、“问题”这三个元素,一般人都是“我用自己已有的技能去解决问题”,那是否还可以先学习“新技能”再去解决问题?这种“新技能”是否还可以用来解决“其它问题”呢?或者,也许可以不是我,而是其他人去解决问题?

最后,关键是做到。作者讲得再好,自己理解得再透彻,都没用,什么也改变不了。还是要自己在做事的过程中,练习新的做事方式,去做成事。读书的目的不是做出一个脑图,写出一篇读书报告,而是学以致用,改变自己的做事的方式。

2019/2/13, Wed

自由的代价

自由是指有选择权,为了获得自由的选择权,需要支付代价。对内是用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成自然;对外是承担选择的后果,独立面对风险。

遵循原则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是说,总算从孙子熬成大爷,位高权重,所以可以为所欲为,为老不尊,没有规矩能约束自己。而是说,一切规矩都内化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以前束手束脚的规矩、条条框框,虽然依旧在,但由于自己所作所为全都符合规矩,看起来就是从心所欲,再也不会违背规矩了。

无需等到七十岁,人可以主动给自己设立做事原则,形成习惯。当一个人习惯成自然地按原则做事时,也就自由了,从心所欲不逾矩。

《巨人的工具》里介绍过特种部队退役军人威林克的故事。他退役之后依旧保留了部队的纪律,每天早上4:45起床。虽然不会再上战场,但他总觉得有一天会面对敌人,需要自己带上冲锋枪手榴弹,与敌人交锋。每天早上一睡醒,他就问自己,我现在做什么,才能为那一时刻做好准备?然后他就起来了。威克林说早起能让他获得一种在心理上战胜了敌人的感觉。他的座右铭是“自律=自由”,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得给自己设一些限制。

早起的价值,在心不在事。举微信订阅号阅读不方便的例子。尤其是当阅读订阅号文章的时候,突然来了一条信息,若是去看信息,那要回到原来所读文章的位置,很麻烦。但这种麻烦,是我们自找的。事实是,没有任何信息非得要立刻查看或回复。无论信息是谁发来的,都由我们自己决定是否要立刻查看,不是信息本身的问题,而是中断优先级的问题。要是发信息的人急着要立即反馈,他会打电话;要是我们很在乎某人的信息,是那个人重要而不是那条信息;若是我们自己急着看好不容易才等来的信息,是因为我们觉得这件事很重要,心里很急很想知道结果。在心,不在事,是中断优先级的问题,不是信息本身的问题。这跟做事分心是同样的道理。若不是因为多动症等疾病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那只要设个中断优先级,把当前所做的事设为最高优先级,并且执行“中断优先级原则”,习惯成自然,就不分心了。

承担风险

自由的选择权既体现于反求诸己的部分,也体现在对外承担风险。以公司为例。

一般公司要“驯化”雇员,主要办法是让雇员跟公司有利益攸关。公司给员工提供收入保障、养老保险、职业安全,甚至提供子女教育。给外派海外的员工给予高额补助,让他在当地过上远高于一般人的生活水准,住别墅、送小孩进国际学校。公司和雇员都知道,他拿的收入已经远超出他的能力。最重要的往往不是他拥有多少东西,而是他害怕失去什么东西。这就是“驯化”,也是换取“忠诚”需要支付的代价。公司通过雇佣关系,可以合法地“拥有”一个人。当雇员有低风险的好处,不用计较自己的工作值多少,不用直面市场的风险,不用愁吃了这顿没下顿。

以偏概全地泛泛而谈,任何公司,都是一部分雇员创造了远高于自己工资的价值,补贴另外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因为工作性质、项目情况、市场需求等问题,没有或只创造了一丁点价值,却拿到了旱涝保收的工资。从这个角度看,公司算是一个保险机制。

公司替雇员遮挡了风险,雇员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代价是不自由。想要自由,你就得独自面对风险。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白给的。

比如“创业”。若是没有选择权,那干嘛创业呢?但创业的意思绝不是“你说了算”。甚至可能比当雇员更受约束,只是方式不一样。当雇员也许要受老板的气,同事的气,给什么任务做什么任务,不能挑肥拣瘦。但创业,需要跟各方打交道,一堆事,不仅有来自投资人、同事的约束,还要面对所有客户的“指手划脚”,更要直面市场的考验。

为了选择的自由,需要独自面对风险。那一个自由的人,可以选择逃避自由吗?

2019/2/9, Sat

《原则》读后

Principles, 2017.9, 作者Ray Dalio(雷·达里奥)是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联合基金的创始人。Dalio践行书中的原则,从中产阶级奋斗成为时代杂志最具影响力百人,福布斯富豪榜前一百。书中论述了一套逻辑严密的、可执行的算法系统,而不是零碎的格言语录。

作者认为,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原则”的思维,达成自己的目标。如何使用书中的原则,因人而异,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原则。这本书是作者自己关于生活与工作的原则,及其背后的逻辑,算是范例。

Dalio将人以及公司看成一台机器,个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机器存在的价值是高效地实现既定目标。

可以是任何目标,学术精英、富可敌国、娱乐致死,但要有优先级,要选择一个明确的目标。You can have anything, but you can’t have everything. 

原则用来高效达成目标,若只是玩票,大可不必纠结。

生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两个自己,一个“理性自我”(系统二,大脑新皮层),一个“感性自我”(系统一,潜意识,边缘系统)。感性自我目光短线,只在乎眼前的好处,只看得到一件事马上能带来的后果(一级响应);理性自我能看到事情的二级甚至是三级效果。比如,理性自我知道要多运动、多读书,保持身材,提高思考能力,但是,感性自我却喜欢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吃薯片、看剧。运动的立即效果就是气喘吁吁,吃薯片看剧的一级效果是轻松愉悦,感性自我只考虑到眼前的一级效果,看不到运动的二级效果是身体健康,读书的二级效果是思维能力提升。要想高效达成目标,就要克服感性自我,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愉悦感,要着眼如何实现理性自我设立的目标。

感性自我不喜欢被挑战,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有各种思维盲区却不自知。正因为这样,所以无论是实现个人目标,还是作为员工实现公司的愿景,都要靠“讲原则守规矩”来约束“感性自我”。

渴求真相

首要原则是:渴求真相(Embrace Reality)。这个真相包括事实,以及自己能力的强项与弱项。

为了避免“触怒”感性自我,实现任何目标,都要分五步走:

1. 有明确的目标。

2. 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3. 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 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5. 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每一步都要独立进行。设立目标时,不考虑如何实现。分析障碍问题时,不过早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解决,避免“感性自我”拿客观条件进行抗辩。开始做事时,不质疑目标是否值得,这个问题应该在第一步已经明确,且有记录可查。

分清楚“作为设计者的自己”与“作为执行者的自己”。实现个人目标时,“设计者自己”设立目标,设计实现目标的机器,分析问题,寻找资源,设立反馈机制,“执行者自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资源。“执行者自己”搞不定的工作,“设计者自己”要搞清楚,是“执行者自己”能力不行还是技能未经训练。若是能力不行,就换人,若是经验不足,就刻意练习。

极度开明

那如何知道“执行者自己”的能力呢?若是不清楚他的能力,那怎么知道交代给他的任务是否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呢?

又如何知道“设计者自己”的能力呢?他能合理设计实现目标的机器吗?目标无法达成,究竟是“执行者自己”不行,还是“设计者自己”不行呢?

这就引出了下一条原则:头脑极度开放(Radically Open-Minded)。时刻提醒自己,“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呢?”

每个人的大脑本就不一样(People Are Wired Very Differently)。有些人擅长抽象思维,有些人擅长形象思维。有些人经常能冒出一些稀奇古怪、充满创意的想法;有些人认为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不着调、不靠谱,而只在乎如何一步步实现目标,每一个想法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可行性方案上。对同样的事情,有些人看到的是执行问题,有些人看到的是事成之后的效果,只有头脑开放,才能尽可能地理解更多人的想法。

对比别人与自己的想法的异同,分析自己思维的局限性,进而给自己的能力画一个边界,知道自己的强项与弱项。

若要实现“极度透明(Radical Transparency)”,那我们是否愿意,让别人清楚地了解到,我们自己的能力边界?若是我们也知道身边的人的能力边界,比如A擅长定目标,B擅长分析问题,C擅长执行,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在执行“五步法实现目标”的时候,是否就可以向对应的人寻求帮助呢?若是一个集体中,所有人都清楚各自的能力边界,那分配任务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保证每个人都胜任各自的工作,目标肯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呢?

(别触怒“感性自我”,每个人都有能力极限,而它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至少是样样都处于平均线之上。就如不是每个人都擅长短跑一样,并非每个人都擅长逻辑思维。被人知道自己的全部能力弱点,不等于自己一无是处。)

当有些人封闭大脑,不听他人意见时,可以使用如下一些句式重新开启对话:

Would you rather I be open with my thoughts and questions or keep them to myself?

Are we going to try to convince each other that we are right or are we going to open-mindedly hear each other’s perspectives to try to figure our what’s tru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Are you arguing with me or seeking to understand my perspective?

可信度加权

并非每个人的意见都值得听。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People Are Wired Very Differently),擅长的领域也不同,或者仅仅就是术业有专攻而已,对不同的人的意见,我们不能一视同仁。比如,我们感冒的时候,就更应该相信医生的诊断意见,而不是隔壁家老王的建议。不同人的意见,我们要考虑可信度加权之后,再看汇总,所谓Believability Weight Your Decision Making.  

比如这样的一些人,是为可信任的人,他们的意见,我们应该重视:

1. 多次成功地解决了相关问题的人;

2. 能够有逻辑地解释结论背后因果关系的人。

不要问不相干人要建议。当你去问一个人意见的时候,无论他是否懂,他都能给你一二三点建议,不要浪费时间,不要轻信。当别人问我们意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先掂量下自己在相关问题上的Believability,再考虑自己是否够格给建议。

公司是一台机器

书中有一大半的篇幅介绍工作原则。Dalio认为,公司也是一台机器,核心是文化与人。

机缘巧合,我在现在的公司是双重身份,一方面我参与决策,另一方面我又是研发工程师。当我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要设计出一台理想机器的时候,我觉得作者的很多想法很好。当我站在执行者的角度,考虑到自己被公司这台机器“打分”、“奴役”、“优胜劣汰”的时候,又觉得很不是滋味。

不过它思考问题的方式很有启发。比如,要用“原则”(或说“规矩”)运行公司,而不是靠老大的权威。原则之于公司,就如宪法之于国家。同理,若是那个最有权力的人,不把原则放在第一位,那原则就是形同虚设。

原则优先

书中有个有趣的思路。当无法形成统一方案的时候,不要单单讨论哪个方案更好,而要问各自是依据什么原则得出的方案。方案的好坏,很可能受个人利益影响,屁股决定脑袋。若是讨论依据什么“原则”,那就有助于大家讨论出一个通行的准则,以后遇到同样的事,可以采用同样的原则,这也是设立原则的初衷。

原则的设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遇到事情,作出决策,不仅把决策写清楚,也把为什么这么做决策,依据什么标准,都记录清楚。事情有进展之后,把结果反馈记录下来,直到事情结束。这是一个形成原则的闭环。

简单到定个闹钟起床,都有原则:闹钟响的时候,无条件起床。比如想早起,上班前看半小时书,设一个闹钟7点起床,那就准时起床。不能以“目的或结果”为理由,拒绝执行原则。比如,昨晚因为啥啥啥晚睡了,今天还这么早起床,会打瞌睡。早起看书打瞌睡,上班无精打采,还不如多睡半个小时,反正早起不是目的,看书学习才是目的,大不了中午抽空看半个小时书。晚睡还早起,既没精神看书,还影响上班,何苦?

不要在没睡醒的时候,临时改变规则。无条件起床,让自己承担晚睡早起的后果。“理性自我”会考虑下次早睡,或者修改原则。与其总给自己设规矩,却不执行,或打折扣执行,让自己不再信自己,还不如少给自己约束,随心所欲。

过马路也有原则:红灯停绿灯行。原则的意思是,触发条件一旦达到,就执行原则,没有其他商量的余地。如是发现红灯的时候,没有车横穿马路,就不等绿灯,直接红灯穿过马路。那就应该修改规则为“当有车的时候,红灯停绿灯行;没有车的时候,随便怎么都行”。

做事最好有原则,若总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太累。很多情况都是相似的,情况发生,触发规则,执行就好,不用思考。珍贵的脑力资源可以用来做其他事。

2019/2/6, W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