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善假于物

高中物理学过一个杠杆原理,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用杠杆翘起地球。借助外力,使用杠杆,做事的效率可以成倍地放大,所谓事半功倍:时间效用*杠杆率=产出。借助外力的本质就是用杠杆,将自己的单位时间收益放大。可以借的外力包括钱、时间、人际关系。

曾几何时,一般的货币基金都有4%的收益率。若一个人的月消费是1万,那他只需要300万的存款就可以算是财务自由了(12W/0.04=300W),因为他不再需要为了维持生活必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政治不正确地算,人各有价,1W的月收入,对应的货币价值就是300W。将一个人放到某个公司的某个职位努力工作一个月,所获的货币收益(不算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支出),等价于把300W拿去购买货币基金所获的货币收益。

投资收益算的是百分比,而实际消费按绝对值结算。

完全有可能,通过借贷资金去投资,挣取投资收益差,实现财务自由。好比从某处贷款,支付4%的利息,在另一处投资办实业,挣取8%的收益,中间4%的差额就是利用钱这种杠杆所获得收益。找银行贷款做实业,是这种方式。

在只有少量钱的情况下,也可以购买那些加杠杆的股票,提高收益率。比如Triple-leveraged FANG ETNs,它是Facebook, Apple, Amazon, Netflix 和 Google 的组合指数资金,但它加了三倍杠杆。也就是说,这些股票的组合资金涨幅1%时,那购买者将获得三倍涨幅,也就是3%的收益。反之亦然,跌幅为1%时,购买者的损失也加3倍杠杆,跌3%。这样就可以通过三倍杠杆,用有限的资金获得更多的收益,也对应要承受更大的风险。

时间

时间也可以加杠杆。比如购买高手的时间,多快好省地解决工作难题,或快速提高自己的认知。比如对自己现在的时间加杠杆,用现在的高强度工作五年,换未来的清闲五十年。

在工作中,付费请高手做事。若是自己做一件事需要10个小时,而高手只需要1个小时,我们的时间工资是10薪,高手的时间的工资是50薪,同一件事我们自己做需要100时薪,而请高手解决问题,只需要支付50时薪。不考虑自己想在这件事上获得的成长,考虑到高手无形中避免了新手可能会碰到的很多坑(技术债),应该花钱购买高手的时间解决问题。

至于自己的学习,也可以众筹高手的时间。比如薛兆丰经济学课程,全年单价199元,现在是三十七万人订阅,我们支付的是三十七万分之一的货币,而薛老师却为0.37亿人民币的收益付出时间(按100RMB/人 * 370,000人算,是0.37亿)。我们每天十分钟的学习内容,薛老师完全有意愿花10个小时去准备。在可以众筹的年代,完全可以花点小钱,请个大牛,深入浅出地学点地道的学问。

这么看,去培训机构、上大学,也算是众筹讲师、教授的时间。只是局限于课堂的大小,每个人支付的费用不是两百,而是几千上万的学费;讲师的收益也不是千万,而是几百上千的课时费。这无形中降低了高手上讲台的意愿。知识付费,付的是获取知识的途径的费用,知识本身是免费的(纳税人已经支付了研究经费)。老师讲的是教材的内容,但学生要付学费;某些知识付费平台,并不制造新知识,而是提供知识服务,收取服务费。

至于工作,有些人用一年的工作经验干了十年,拿稳定收入。有些人,加入创业公司,每天面对新难题、学习新东西,工作压力大,收入还不稳定,甚至是朝不保夕。但若是跟对了老板,入对了行,把创业公司做成,立刻就财务自由了。除了高风险与高回报的逻辑之外,《黑客与画家》从时间效率的角度给过一个说法:

从经济学观点看,你可以把创业想象成一个压缩过程,你的所有工作年份被压缩成了短短几年。你不再是低强度地工作四十年,而是以极限强度工作四年。在高技术领域,这种压缩的回报尤其丰厚,工作效率越高,额外报酬就越高。

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个经济学命题。如果你是一个20多岁的优秀黑客,每年的薪水大约是8万美元。这意味着,平均来看,你必须每年至少为公司带来8万美元利润,这样才能保证公司没有亏钱。但是,你的真正工作时间其实可以是公司上班时间的2倍,如果你全神贯注,每小时的产出可以提高3倍。如果再把大公司里令人讨厌的中间管理层除去(他们经常以主管的身份妨碍你的工作),你的效率可以再提高2倍。还有一个可以提高效率的地方:你不用再完成强行指派给你的工作,尽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做出最能发挥你聪明才智的成果。假定这会把工作效率再增加三倍。将这些因子放在一起做乘法,你的工作效率将是在公司时的36倍。如果一个优秀黑客在大公司里的身价是每年8万美元,那么一个勤奋工作、摆脱杂事干扰的聪明黑客,他的工作相当于每年新创造300万美元的价值。

创业公司不是变魔术。它们无法改变创造财富的法则,它们只是代表了财富创造曲线远端上的一点。这里有一个守恒定律:如果你想赚100万美元,就不得不忍受相当于100万美元的痛苦。比如,你终生为邮政局工作,省下每一分工资,那也是赚到100万美元的一种方法。可是,不难想象为邮政局工作50年是何等漫长的压力。创业公司将你所有的压力压缩到三四年。承受较大的压力通常会为你带来额外的报酬,但是你还是无法逃避基本的守恒定律。如果创业那么轻松,那么所有人就都去创业了。

人际关系

除了钱和时间,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可以借用的外力。也可以说,虽然是钱和时间的问题,但最终都是人的问题。这里说一个来自《金融的智慧》( The Wisdom of Finance )的观点:人际关系就如金融一样,也可以加杠杆。

金融投资加杠杆,让输赢的效果翻倍,用更强的约束换取更大的收益。人际关系、人生承诺与牵挂也一样。人没有羁绊、不承担更多责任,就好比公司不用杠杆,它无法充分展开。相反,若人际关系中全是责任,就好比公司全是负债,它迷失自我。

金融有投资多元组合理论,避免All In。人际交往,也有人际关系的多元化需求,有所谓“贝塔关系”的说法:

一、高贝塔关系。波动剧烈,相当于加了杠杆。或者是锦上添花,或者雪上加霜、落井下石。

二、低贝塔关系。无论你境遇如何,他自岿然不动。类似于,君子之交淡如水。

三、负贝塔关系。雪中送炭型。你飞黄腾达时他不在,你身处逆境时他出现。

负贝塔资产可以说是投资界的圣杯(Holy Grail),负贝塔关系也是我们最可仰仗的勇气来源,它是我们的家人。

人际关系,并非都要去“利用”,但总得要分清,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并非不要负债,恰恰相反,它就如杠杆一样。用杠杆,让生命的小舟有些沉重的东西,担起责任,充分展开自己的价值。不用杠杆,则可以清风朗月。

2019/2/2, Sat

《分工与贸易》

Specialization and Trade: A Re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Arnold Kling 阿诺德·克林, 2016.

这本书从分工说起,属于亚当斯密的正统经济学,但说法是新的。作者认为分工是经济学的最核心概念,而不是稀缺。

经济学范式

克林认为,经济学的命题不可证伪,不属于科学。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像历史,无法设计实验验证。这跟张五常的观点不一样,张五常从边界条件的变化,看需求变化,以此推出可证伪的推论,认为经济学是科学。但经济学考虑的问题太过复杂,什么可变,什么不可变,什么是边界条件;由于研究它的人本身就是它研究的对象,是的它尤为复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它不像物理学那么清清楚楚,当代高中生都比先贤亚理斯多德知道得多,但是有多少经济学家能预判出经济走向呢?多为事后诸葛吧。

比如经济学的供求关心模型,按教科书说,它是一条倾斜向下的曲线,产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这里有个真实的例子,某年,大学把学费提高17%,然而该学校当年申请人数及录取人数却明显高于前一年。为什么价格上升,需求反而增加了呢?经济学家说,这不算证伪了需求定律。因为当年有某些特殊情况,比如奖学金提高了,比如大学排名提高了,比如学生觉得越贵的大学越好,导致今年与往年不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的需求曲线,没法比较。需求定律说的是,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需求下降。那到底什么是不能变的条件呢?至少时间总是在变的。事情发生之前,经济学家无法提前预判,反倒是通过事后诸葛的方式,重新解释,圆回来,并非科学的作为。

当然,非科学不等于不靠谱。更何况“可证伪”只是卡尔·波普尔提出的一个科学哲学概念,后来的托马斯·库恩,他提出了关于“范式”的概念。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对于某个自然规律的共识。一个异常能证伪一条科学命题,但要改变范式,需要很多异常行为才行,也不叫改变范式,而是叫科学革命。范式与贝叶斯原理有共通之处,非凡的洞见,需要非凡的证据,而且需要大量的非凡证据。

克林提出了“解释性框架(interpretive framework)”,跟张五常的“经济解释(Economic Explanation)”不同。张五常使用可证伪标准,克林采用的是范式。克林认为各种经济学模型,不像物理学模型那般可证伪,不属于科学命题,只是解释性框架。

正是因为不可证伪,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学科才像一个江湖,而不是奥运赛场。大家互相不服气,对同一个社会现象,各路学者往往提出各种大相径庭的解释性框架去解释它。正因为解释性框架不会被一两个事实击垮,所以,即便是过时的理论,也会有很多人捍卫,因为那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直到相信它的一代人死去,直到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个解释性框架不对,直到越来越多的新学者转为支持新的范式,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像物理,当你知道两个不同重量的小球自由落体速度一样时,你就再也无法相信亚理斯多德说的下落速度跟重量成正比了。

市场的比喻

我们使用比喻,通过已知(喻体)与未知(本体)之间的部分特征对应关系,理解未知事物。但比喻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可能反客为主,限制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深入理解。比如把国家经济比喻成机器,经济活动中的各部分像飞轮一样,相互推动,经济蓬勃发展。从机器的角度看,它是由人设计的,用来实现某些功能,有运行监控日志,需要动力来源,类比到经济,就变成了,经济也可以搞顶层设计,它要实现的功能是提高GDP、促进就业等等,衡量指标是 GDP 增长率、就业率、厂房、原材料等等,要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增发货币、扩大财政赤字等等。

比喻反客为主的例子也出现在物理学中。比如,物理学家用“时间箭头”的比喻,说时间的流失的单方向的。但如果时间是箭,那箭是谁射出去的呢?时间的源头是哪里呢?我们使用了“箭”的单方向性,却被“箭”射出的源头限制了想象力,认为时间也需要源头。但时间不是箭,不需要被射出,霍金证明宇宙大爆炸可以无缘无故的发生,不需要谁点火,不需要非得有“炸药”这种“物质”。同样的,万有引力约束月球绕着地球转而不撞向球,地球绕着太阳转却不撞向太阳,也不需要“第一推动力”。

克林认为,把市场经济比喻成机器这一说法,把萨缪尔森那一派经济学家都给绕进去了,是个死胡同。更好理解是,把把市场比喻成互联网。互联网有很多功能,我们可以在网上购物、娱乐、交友、分享信息,市场也这样。互联网讲究分工与合作,各尽所能,通过交易获取所需,市场也这样。互联网不是顶层设计出来的,而是由无数参与者共同构建,市场也是。互联网有很多无形的东西,包括知识、数据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的,市场的好坏,不能单看有多少有形资产,有多少厂房、机械设备、自然资源,还要看很多无形的东西,比如个人和集体的知识、社会规范、政府能力、教育水平等等。

把国家经济比喻成一台机器,是工程师思维。把它比喻成互联网,或是热带雨林,则是生态学家的思维。热带雨林讲究物种多样性,讲究自由竞争自由淘汰,讲究生态平衡,而不是控制,更不是把毒蛇、“害虫”赶尽杀绝。

市场的确会有出状况的时候,但那不是“市场失灵”,而是经济学家的模型失灵。市场出问题不应该由政府搞宏观调控解决,而应该由市场参与者,企业家去自动解决。企业家可能会犯各种错误,但是政府会犯更大的错误。

家庭、公司、国家

市场是现代经济学家的最大共识,但并不意味着要在所有组织中都使用市场规则。使用何种规则分工协作,由“组织”都规模(scale)决定。

在一个家庭或十几人的小团体中,完全可以各尽所能自由协作,不用谈钱,也不用谁命令谁,完全可以搞成一个温馨的小社区。因为这里只有简单的合作。比如比如小孩子做家务,没必要洗一个碗、倒一次垃圾,明码标价。比如“野外”烧烤聚餐,有人点火,有人串肉,有人烧烤,有人涂酱油,不用讲究职位高低,不用计较谁干多干少,谁吃多吃少。

在一个公司中,家庭式各尽其能的温馨模式就不适用了。指令模式最方便,有中央计划,有上下级关系,由领导来分配任务。经济学家科斯认为公司内部搞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克林认为,公司和市场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任务的价值是不是可见的。如果公司明确知道你的这个任务值多少钱,那就没必要把你变成公司的雇员,直接把任务外包给你是最好的办法。事情往往是团队一起协作完成的,很难评估每个人的效益,这种情况下,市场的作用不大,最好用指令分配任务。

如果是一个国家,在战乱或自然灾害等极端条件下,计划经济会很高效。但在和平年代,要让经济持续发展,要出现颠覆式创新,就必须采用市场制度。当然,没有哪个国家实行纯粹的市场经济或纯粹的计划经济,都是不同程度的混合。

关于经济学,记住“人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关于宏观经济学,记住“国家不是家庭”。第一句话提醒你思考机制,理解“看得见和看不见”,看到政策的二级、三级后果,看透那些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第二句话提醒你思考规模和复杂度。有了这两个思考,人就不会犯大糊涂。

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

经济学上有个“公地悲剧”的说法,讲的是无主的公共资源会被滥用,涸泽而渔,不可持续,也称为“公有资源的灾难”。比如一片公共鱼塘,大家抢着捕鱼;一片公共牧场,大家抢着放牧;一片森里,大家抢着砍伐;虽然明知这么做不可持续,但因为它无主,没有约束,其他人都抢资源,若自己单方面适可而止,对资源的合理使用没有任何帮助,反倒损失了自己的利益。这些情况属于各自为了最大化自己对利益,导致集体利益受损,最终导致自己的个体利益也连带受损。

科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产权私有化。一片有主的草地,草地拥有者自然会考虑可持续发展,不至于过度放牧。同理,农民要限制牧民的羊群吃自己的小麦,若是水田无主,那么究竟是牧民要赔偿农民呢?还是农民因为限制牧民的羊群,而要赔偿牧民呢?若是水田有主,无论它属于农民还是牧民,在小麦和羊的市价指导下,会达到同一个平衡点。羊贵,农田主人会选择让羊吃小麦;小麦贵,农田主人会限制羊群,保护小麦。无论农田主人是农民还是牧民,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但并非全部东西都可以“私有化”,比如空气。无主的空气,若是工厂生产活动造成空气污染,人民要求工厂停止生产。那究竟是工厂损害了空气质量,要赔偿人民呢?还是人民限制了工厂的生产,影响它获利,要赔偿工厂的损失?空气治理的费用谁出?面对“空气”这种资源,总不能将空气私有化,让人民付钱呼吸空气,让空气拥有者管理空气污染。这就需要把空气交给政府管理,哪家工厂造成空气污染,由政府出面跟它打交道。

市场的作用是让人对价格做出反应,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供需平衡。所谓市场失灵,是个人对价格激励做出的反应与公共利益相反,供需关系失衡,导致市场上某类产品过多或过少。比如,若是不考虑空气污染的治理费用,钢铁厂只在乎市场需求,就会过渡生产,而损害到其人的权益(健康空气)。

要注意,政府只是代表“利益集团”的利益,这里说的“利益集团”不见得是全国人民。尤其是,当公民没有选举权,无法结盟,无法选举出代表自己利益的“利益集团”时,公民的权利就会被强制让渡给大的利益集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干预经济,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而是在为特殊利益集团服务。

我们大概可以把市场参与者分成“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比如提高进口关税,就属于让消费者补贴生产者,政府分一杯羹的行为。比如房价,住房的拥有者、投资者、提供房贷的公司,这些人形成的利益集团(无需坐下来签联盟协议,共同的利益自然把他们绑在一起),他们会联合起来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提升房价,而且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强化房子作为“必需品”的观念。没房一族,也会呼吁政府限制房价。但两个利益团体的竞争,强势的会胜出。所以无论政府表面上怎么说,所谓的“民意”如何,房价只会体现强势利益团体的意志。

克林说,凡是那种一手补贴、一手限制市场准入、从而导致涨价的政策,都可以说是恶政。没有政府插手的领域,市场总是让东西越来越便宜。政府插手的地方,却有可能让东西越来越贵。如果做一件事对所有人的好处都差不多,而且人们讨价还价做这件事太麻烦,那么让政府做就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做一件事只对一部分人有好处,或者对有些人的好处大,对有些人的好处小,而市场交易又比较方便,政府干预就是没道理,就是“以权谋私”,代表某些利益集团收刮其它团体。用全体纳税人的钱补贴一部分人的住房,对其他人公平吗?用全国人民的钱建设几所精英大学,只有少数人能上,这对吗?

经济周期:明斯基时刻

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在经济活动中有两个作用:转换风险,转换期限。

经济活动中有一类人需要大量基金,长时间使用,用于投资某些生产活动,利己利人。还有一大群人,每个人都有少量闲散资金,愿意放贷出去,但放贷周期不长。考虑到散户的群体很大,若是把小量、短期限的资金全部集中起来,就可以形成大量、长期限的资金(因为在一定期限内,只会有一小部分人取回一小部分的资金)。银行在这两类人中间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从散户中筹集资金,放贷给第一类人。

要扮演这个中间人角色,“声望”尤为重要。任何中间人性质的金融机构,有声望,散户才信你,才敢把资金交给你。但是声望这个东西,天生就很脆弱。据此,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Philip Minsky, 1919-1996)提出了一个解释经济周期的模型。经济周期分为三个阶段:

一、避险金融。金融机构声望低,能筹集到的散户资金有限;以稳健姿态,投资低风险项目,提高声望。

二、投机金融。伴随声望提升,吸收到的存款增加,开始投资长周期、大风险项目。

三、庞氏金融。“旁氏”二字出自“旁氏骗局”。金融机构获得了超过真实实力的声望,大量散户资金涌入。金融机构手里钱太多,开始投资高风险项目。

明斯基认为这三个阶段总是按照顺序循环发生。开始的一、二阶段,进展缓慢,声望伴随着投资的成功慢慢累积。到了第三阶段,庞氏骗局在资金链断裂的瞬间,崩盘,金融机构的声望下跌。散户不再相信金融机构,对未来不再乐观,金融机构没有资金投资项目,经济进入衰退。然后是新的一轮循环。这个循环并非匀速,声望缓慢上升,断崖式下跌。所以,经济周期曲线,总是缓慢的上升,伴随着一个突然的下跌。经融危机爆发前一刻,被称为明斯基时刻。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根本问题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怎么增加就业。

政府通过两个办法刺激经济:一、财政政策:增加赤字,政府直接花钱,提高总需求;二、货币政策:让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增发货币。大量货币涌入市场,它可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这是政府最大的噩梦。政府通过扩张性的政策刺激经济,是由约翰·凯恩斯提出,现在我们称这种策略为“凯恩斯主义”。通俗凯恩斯主义的意思是,消费刺激增长。只要公司愿意投资、消费者愿意花钱,经济就能起来。

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有弊。货币政策有滞后效应。货币像水又像蜜,它在经济生活中无处无在,但大量货币的扩散,需要时间。货币增加,刚开始,也许能让企业感受到“钱更容易挣了”,然后开始扩大生产,招聘大量工人。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进而消费提高,形成正反馈,经济开始好转。但是一段时间过后,人们忽然发现,自己挣得多了,但是生活成本也变高了,才意识到,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没有提高,只是“纸币”多了,同样份额的“纸币”对应的“货物”变少了,这就是通货膨胀了。尤其当人们意识到政府是在不负责任地“乱花钱”,就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对货币的信心不足,拿到钱之后赶紧把它花出去,形成“自证预言”的恶性循环,导致政府的噩梦:恶性通货膨胀。

试想一下另一种情况,央行印了大量货币,但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贪官的口袋,成吨成吨地存在各地豪宅中。若是在某个时刻,这些货币涌入市场,会是怎样一种状况呢?国家可以改版货币,限制人们在一年内将旧币兑换成新币,也许是个不错的方案。但是,在电子货币时代,这招还有用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若是我们看到政府大量花钱,央行降低利率(存钱利息低,鼓励大家消费),我们就可以判断,也许经济危机来了。

参考:以上内容参考万维钢精英日课3《分工与贸易》系列

2019/1/30, Wed

Presentation Skill: 从学术到商业

人的通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做”,单会做事是不够的。

做事能力是基础,已经被反复强调,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刻意训练,也许早就过了那个飞速成长的区间 — 付出20%努力,就能获得80%收益,进入了边际付出收益递减的饱和区间。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瓶颈期,也是很多人说的,“谁不是刚开始都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只是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原地踏步,又如何说服自己继续投入呢?”面对一份考卷,5道题,每题20分,又何必全部时间都耗费在第一道题上呢?为了20分付出100%的时间。不如换个思路,每道题付出20%的时间拿80%的分数,最后总分是80分。

综合能力中,表达能力经常被忽视,尤其当“表达”等于“说”的时候,甚至会被诋毁。比如“巧舌如簧”,“巧言令色,鮮矣仁”,“敏于行而讷于言”。但它的确很重要。搞科研需要开题、答辩,学术交流需要口头报告,申请项目需要答辩。工作面试需要自我介绍,年终需要业绩汇报,启动项目需要立项报告。从学术报告,到商业融资,都需要说的能力。脱颖而出,意味着你要比别人更具优势,不然凭什么大家都很努力做事,大家都业绩优秀,就你升职加薪呢?

学术报告

刚念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导师Prof Z转发了一封邮件给全组,是斯坦福大学Prof. Arun Majumda关于如何做好一场学术报告的建议。Prof Z建议我们认真对待每次组会,练习自己的Presentation Skill。Prof. Mjumda的建议如下:

Scientific Presentation Tips From Prof. Majumdar:

Take your seminar very seriously, as if it is a job interview talk.

Believe me, your future job and career will depend on this!!  Here are some pointers:

  • Prepare a 30 min talk, which means at most 20 slides.
  • Provide a scientific context of your work, not just that you did something.  Always try to answer the hows and whys, and what is the big picture and what scientific or technological question you are answering?
  • Present your talk as if you are putting together an intriguing story. That is, anticipate questions that your audience may be thinking of and then answer them.
  • The goal of the talk is not to show how much you know, but to make sure your audience understands your message.  Put yourself in the audiences’ shoes and see whether you are putting them to sleep or simply annoying them. Don’t talk too fast, slow down.
  • The talk should have one clear message and all the slides should revolve around that single message or scientific question/puzzle.
  • Use pictures, animations, and graphics to make sure your audience understands your message.
  • Use equations only to drive the message or to emphasize the scientific context.
  • Use color to emphasize the message.
  • Put your work in perspective of past work (acknowledge others by names or papers) and clearly show what is new in your work.
  • Do not claim more than you should or can.  But claim what you rightfully deserve, i.e. what is new in your work with respect to others.
  • Make sure your viewgraphs are not crowded and all the writing is legible. Sometimes less is more, since it highlights your message.

Finally, remember your body language and enthusiasm is contagious and counts for more than you may think. Make eye contact with your audience and smile once in a while.  Vary your pitch and volume to keep your audience interested. Crack a joke if you need to, just to give your audience a break from some heavy science. Given all things equal, these intangibles could decide your future.

以上这些建议,我会时不时翻出来看看。

帮本科生准备毕业答辩,给过的最多一条建议是“讲清楚你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不是强调你多么努力做了多少工作”。这也是我念硕士时候Prof ZHH给的建议。

组会的时候,常遇到有的同学的报告题目就叫“Weekly Meeting YYYY/MM/DD”。讲这个星期做了什么实验,遇到什么问题,完全不像一个完整的报告,应付式地走过场。没有时间观念,10分钟能讲清楚的事,非得拖够30分钟,证明自己一个星期没偷懒。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回答Yes or No,看听众的反应再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解释;而是先来一长段解释,最后要别人猜测答案。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

创业三问

商业的融资演讲跟学术报告类似,都是要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花多少时间去强调自己所解决的问题的重要性,根据听众的背景与自己演讲的目的而定。做个类比,学术是“To P(Peer, 同行)”,商业可能是“To C”, “To B”, “To G (government)”, “To VC”。学术研究是为了让同行知道自己的工作,引起关注,即便不能引导出一个研究方向,也至少让别人做相关工作的时候,想起我们的paper,引用一下。还有另一个作用是同行交流,让有兴趣的PhD申请我们的博后,让有兴趣的研究人员找我们合作。

To C的商业融资演讲,要回答“创业三问”:(1)解决了什么问题,(2)谁买单,(3)护城河。一个合格的演讲,需要有理有据且连贯地把这三个问题解答清楚。

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它的解决方案也注定毫无价值。所以首先要讲清楚的是,为什这么问题重要,解决他的关键点是什么,如何判断是否已经解决,是否有客观评价标准,有没有立竿见影、消费者能立刻看到的效果,凭什么是你而不是其他人解决。

谁买单是指用户群体。只要解决真实痛点,才能在让用户掏钱。只有用户群体足够大,市场价值足够高,投资人才感兴趣。

护城河是指有没有技术壁垒,如何形成垄断,会不会轻易被别人抄走。最好能形成垄断。市场上没有公平竞争,要么你有技术产品优势,要么有流量,甚至政治垄断也行。谁要跟你公平竞争呢?凭什么有各种优势资源不用,而要跟你从零开始搞?要是你的水平超出别人一大截,就不存在竞争。就如Intel没把AMD当竞争对手,Google Search没有把Baidu当对手一样。

商业演讲会配合幻灯片(PPT, keynote),也称为商业计划书。PPT要强调清楚“关键问题”,表达要符合逻辑。以下附图是我们公司申请入住香港科园创业项目的演讲PPT(不含致谢及预备给问答使用的页面)。内容细节不重要,PPT之间的逻辑也许有参考价值。

试讲

试讲的目的不是为了熟悉讲稿,以不变应万变。而是要扔掉讲稿,把注意力放在其它地方,比如,语调、停顿、强调、肢体语言、眼神接触等等。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注意到你想强调的关键点。

人的大脑有带宽限制,不能同时处理太多信息。若是不熟悉演讲内容,那演讲的过程,大脑需要消耗全部带宽去思考接下来要讲什么。这种情况下,若是还去跟听众进行眼神接触,只会让自己慌神,一旦卡顿,就是会异常紧张,感觉时间好漫长。最后老老实实盯着PPT,背诵讲稿,赶紧结束,祈祷千万不要出什么乱子。

大脑习惯性地对熟知的内容熟视无睹,若是能提前试讲多次,那正式演讲的时候,就不用消耗大脑带宽去想下一句要讲什么,可以花注意力去带节奏,控制语速。在重点之前故意停顿,然后加重语气、变慢语速,说出自己想强调的重点。比如产品成败的关键点,比如产品的创新点,都需要让听众明确听进去。

所谓的试讲,是指真的站在投影仪面前,当真脱稿讲,当词汇、内容、逻辑、起承转合不再占用注意力的带宽时,我们才有脑力去临场发挥。要是只是自己私下对着电脑屏幕,自言自语地念讲稿,想象着演讲的各种情况,到了现场,还是会出很多状况。即便是激光笔的操控,若是不熟练,都可能会占用大脑带宽,影响现场的效果。

上周四,为了申请入住香港科学园的10分钟演讲,我自己在会议室练习了两个多小时,还请同事在下面听,练习眼神接触。周四的现场效果还不错。因为我对PPT的内容,页面衔接,什么地方该抛出问题,什么地方该停顿强调,什么地方该短句小结,都了然于胸,现场基本没有什么新的“意外信息”,所以10分钟的演讲控制得还不错。尤其是,当我真的不用对着PPT,而是看着场下的评委说内容,讲故事的时候,能看出来,他们真的在听,会点头附和,而不是翻看材料,或是读我的PPT。

虽然,这种商业演讲,人家最在乎的还是自己投的钱能不能挣回来,只要讲清楚自己的核心技术、团队优势、商业计划、商业模式,别人不会在乎你的口音、语调、手势。但若是我不当真花那么多时间去试讲,那我的演讲水平只能永远停留的低水平的层次,永远盯着PPT,期盼着快点结束,但是,演讲本来应该是一次展示自己但机会呀。还不如下些狠功夫,有一次,算一次,好好排练。

问答

回答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听清楚对方的问题,然后再回答。问答跟演讲一样,都是展示自己的机会。一方面要证明自己能听懂对方在说什么,另一方面还要证明自己各方面都考虑周到了。若是一问三不知,会给人很不好的印象:“我注意到的地方,你都没考虑清楚,那我没注意到的地方,会不会问题更多呢?”

要回答好问题,必须事前准备。把需要的素材放在PPT致谢页之后,以备问答环节使用。周四的现场,有个医生问,你血压算得是否准,会不会用户睡觉的时候误判,比如头压着手臂,错误报警,把用户叫醒,然后发现其实一切都很正常。这个问题,本质不是算法是否准,而是在真实的用户场景下,产品的适用性,跟我们提前准备的“False Positive and False Negative”,“Motion Artifacts”问题是一致的。回答的重点就不是测试数据的统计结果说很准,而应该是简要复述这个问题,然后说它属于某一类问题,我们不仅考虑过这些情况,而且还考虑了其它情况,balabala。告诉对方,我能懂你的担心,我们深入思考过这种情况以及其它相关的用户场景,有这么几个结论。

这里说的是,单会做事是不够的,还要会表达。在已经胜任自己工作的情况下,不妨花一些时间练习一下演讲能力。抓住与同事讨论问题的机会,有理有据有逻辑地陈述自己的观点。面对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可以是先理解别人在说什么,简要复述对方的问题,然后再说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有助于锻炼表达能力。

2019/1/26, Sat

《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2015/4/17中文版。

这本书说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他与弗洛伊德同时代,但观点不同。阿德勒的学说不是心理学,而属于哲学,是一套强人的生活哲学。

心理学,描述“实然”,描述客观世界是什么样,人是怎么回事,需要实验验证。哲学,可以研究“应然”,可以说人应该怎么样。但哲学不等同于鸡汤,鸡汤往往是逻辑混乱的人生格言,道德自嗨,是弱者的避难所。哲学是思辨的产物,需要严密的逻辑,要经得起推敲,可以不接地气,但要自成体系。

进步、幸福、自由、选择

阿德勒暗示,(1)人生有三个不言而喻的追求:进步、幸福、自由;(2)人可以选择。

对自由的追求程度,区分出强者与弱者。强弱之分,不在于具体的技能,也不是性格上的“强势”,而是气度和勇气。弱者认为,进步才能换来幸福,而自由可有可无,或只是自然的结果,比如财务自由。强人路线则要求自由优先,以自由为前提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知道什么是幸福,自然就知道怎么处理进步的问题。

是否拥有自主选择权,是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最根本区别。弗洛姆认为,自己的童年、家庭环境、父母子女关系,造就了自己的性格,这是“决定论”。阿德勒认为人的自我选择,造就了自己;即便是性格扭曲,也是个人出于某种目的,主动选择了这个扭曲的性格,这是“目的论”。你的生活模式(性格、行为规律、与人交往的方式、自我定位),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他人、与以前发生过什么,都无关。

比如有人性格孤僻,害怕外面的世界,不敢出门只能呆在家里。并非生性如此,没得选,而是他选择了性格孤僻。他知道孤僻不好,但却对他有利,因为他可以利用这个孤僻性格为借口,选择不出门,一直呆着,还有父母照顾他。弱者很善于把过去的不幸和性格的缺陷当做武器使用。他会抱怨这些不幸和缺陷,但是他需要不幸和缺陷。改变需要勇气,他拒绝改变。现实生活中,既有险恶环境中长大而性情优雅的强人,也有家庭条件优越而性格猥琐的弱者。

阿德勒不认为人会被自己的情感控制。比如怒气,前一刻还怒气冲冲骂着自己的学生,接到上级的电话,瞬间就能和颜悦色地跟老大说话;放下电话后,又可以瞬间切换,接着骂学生。并非他性格有什么问题,也不是他被学生气坏了遏制不了怒火,而仅仅是他选择了发怒,把怒火当成控制学生的手段。本质上,跟那些强忍怒火,和颜悦色地motivate学生的教授,一样。

所谓自由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认为,无条件的、不出于任何目的地去做一件事,这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真正的自由。不是因为这件事能给我或他人带了什么东西,仅仅是出于“义务”,认为自己“应该”做。这种道德称为“绝对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唯一逻辑自洽的道德标准。

与之相对的是“假设律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它伴随着“如果……就……”的逻辑。如果能让我活下去,我干什么都愿意;如果能满足口腹之欲,我就愿意爬山涉水;如果给我高薪,我就愿意放弃休闲时间。康德把所有能牵着你鼻子走的力量,称为“倾向性(inclination)”,比如恐惧、贪婪、感情、同理心、生存压力、利益诱惑。凡是出于倾向性而做事的行为都是不自由的,也是不道德的。

自由就是不受驱使。既不被别人驱使,也不被自己的欲念驱使。人不是实现“目的”的“工具”,而是“目的”本身。不做工具,也不拿别人当工具,不受人利用,也不利用别人,这才是自由的人,才是强人。

阿德勒解决了怎么把康德的最高原理应用于生活的问题。

现代社会,最能驱使我们的,是别人的“认可”,因为世俗的成功就依赖于他人的认可。申请博士入学,需要导师的认可;毕业答辩,需要学术委员会的认可;发paper、申请基金需要同行评议的认可;找工作需要面试官的认可;升职加薪需要上级的认可;社会影响力需要公众的认可。而如果处处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活,总想着“earn credit or lose reputation”,那就处处受驱使,人就不自由。

被“认可”驱使的人,干什么都爱跟人比较。跟“理想的自己”比,不满现状,努力奋斗,是追求上进的健康心态。跟别人比,自惭形秽,进而自卑,或产生“自卑情结”。见人就诉苦,说自己天生笨,做什么都做不好,从小到大都被欺负,博同情,把自卑当成借口,甚至是控制别人的武器。反之,则是“优越情结”,到处炫耀优越感。手机必须用最贵的,衣服必须是名牌,而且logo要特大号的,简直是强烈的自卑导致强烈的自尊。

所谓平等

人幸福与否取决于“人际关系”,而被“认可”驱使的人,他的人际关系是“纵向”的,非要把人分出三六九等,总想证明自己高人一等,即便是位极人臣,也担心被人比下去。这种人并不自由,甚至算是被“认可”所统治的奴隶。而想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自由,就需要建立横向关系。

自由的人跟别人相处,都是讲平等关系。在社会分工中,老板可以给你安排任务,你服从安排,这是工作上的合作关系,是你认同这个工作应该这么做,才去做,而不是惧怕老板。在开明、平等的上下级关系中,下级做对了,上级应该表示感谢,做得不对,上级可以帮助他,而不是通过表扬或批评来操作他。那些特别土的地方,才会出现下级害怕和奉承上级,上级对下级颐指气使重赏重罚。

C跟我说,她在加拿大交换的时候,那个导师就是跟自己实验室的学生平等相处。一个本地的硕士生,请假度蜜月回来跟同学聊天,看到自己导师,远远就打招呼说“hi, that guy is coming”啥的,导师也听到了,却毫不介意被叫成“that guy”,而是很开心地问那学生假期如何之类的。教授还会在实验跟学生聊他儿子要结婚了,自己要去休假了,之类的事。反倒是C的一个中国师兄,虽然在那读了好几年书,但面对教授还是比较拘谨。

我的导师Prof Z很少表扬我们,也是因为她把我们平等看待,她想打造一个自由、平等的团体。她不会当面表扬任何人,无论是作报告还是写论文,做好了不表扬,做差了不批评,但总是给建议。最多不过是说谁的报告做得不错,大家要向他学习。她说的最多的就是“谢谢”,给她画个图,她说谢谢;给她准备一段材料,她说谢谢;放假帮忙赶proposal,她也说谢谢。也许是她把我们当成平等关系,所以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她不通过表扬或批评motivate我们做事,而是想法子了解我们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在她想做的事与我们的目标之间寻找共同点,以此motivate我们。回想起我博士最后一年,脾气十分暴躁,Prof Z不介意,还说自己博士最后一年也脾气暴躁,她导师都不敢惹她。我读博士期间总想获得她的认可和表扬,原来是自己并非自由人,思想比较土?当然,考虑到现实情况,官大一级压死人,令行禁止,也不见得就是“土气”野蛮,也许单纯是为了“效率”。

不被别人的认可驱使,不再担心别人是否认可,这就是自由,也是“被讨厌的勇气”。

所谓幸福

幸福=贡献感。幸福不来自于与他人比较,而来自于贡献感,“贡献感”跟“贡献的大小”无关。幸福是你出于对社会的关心,作为共同体的一员,积极参与其中,找到归属感。这就是为什么比尔盖茨财务自由之后,跑去非洲搞慈善,最近几年还成了书评人,写博客推荐书;JK罗琳成名之后,还努力写作。比尔盖茨的书评事业注定没有结果,JK罗琳也几乎不可能成为比JK罗琳更能成功的作家,但是他们需要保存对社会的贡献感。

“贡献感”符合了康德对自由的要求,因为它是由你自己决定,你认为自己做出了贡献,你就做出了贡献,就能立刻获得幸福。想起一个不太沾边的小故事。海边的沙滩上到处散落着退潮留下的小鱼,一个小女孩满头大汗地将小鱼捡起,一条一条仍会海里,大人劝说不要白费力气,这么多也捡不过来,更何况没人会在乎,小女孩一刻不停,捡起鱼就立刻往海里仍,边扔边说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这就是贡献感,只要你自己觉得自己做出了贡献,拯救了小鱼的生命,你就立刻获得幸福感。幸福感可以来得很简单,路上看到散落的垃圾,随手捡起扔进垃圾桶,也是给城市清洁贡献了一分力,只要你这么想,那就有“贡献感”,就有幸福感,就是这么主观。若是总想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总想着获取利益,而不是想着contribute,那就陷入到“如果……就……”的逻辑,变得不自由。

贡献感不需要分大小,不需要非得达到一个什么客观标准才能获得贡献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可以不被外界的标准牵引。贡献感非常可控,你随时都可以单方面认为在这件事上自己已经做了贡献(只要能说服自己的内心),所以贡献感也不会被某些不可满足的欲念驱使。也许你做的这件事别人根本看不到,也许别人还误解你,但是没关系,你自己知道你做了贡献。

以贡献感为指引,人就既能自由,且幸福。

参考:万维钢精英日课3《被讨厌的勇气》系列

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这本书名让我想起费曼的那本以他的一句名言为题的书《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他用这句话追上了他的第一任妻子Arlene。书中这么说:

I thought one should have the attitude of “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I said, “We should listen to other people’s opinions and take them into account. Then, if they don’t make sense and we think they’re wrong, then that’s that!”

Arlene caught on to the idea right away. It was easy to talk to her into thinking that in our relationship, we must be very honest with each other and say everything straight, with absolute frankness. It worked very well, and we became very much in love — a love like no other love that I know of. 

2019/1/23, W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