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的系统

亚当斯(Scott Adams)每天四点起床,赶在上班之前,画他的呆伯特系列漫画。他是个白领文员,但他现在的漫画(dilbert.com)被翻译成25种语言,被全球65个国家超过两千家报纸转载。他十几年如一日画下去,靠的不是热情,而是他的“系统”。

为了寻找漫画题材,他每天遵循同样的流程,吃同样的早餐,然后把昨天的一切问题抛开,腾出大脑,从当天的新消息中寻找灵感。这一套路,精髓是习惯成自然地自动清空大脑,然后用新消息灌满大脑。打开电脑、看新闻、读文章,了解世界时事。至于写什么话题,他听从身体的判断。他习惯性地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元认知),那些能引发自己情绪波动的东西,都会是好素材。他认为,那些令自己不由自主地笑,又或是肾上腺激素激增的东西,也同样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这些是人底层的东西。反倒是那些大脑理性的选择的话题,也许只是自己的选择性注意,不见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跟热情无关

他能一直画下去,跟热情(passion)无关。漫画只是他为了致富所进行的其中一项尝试,刚好受到读者的欢迎。

很早的时候,他就知道,做成一件事,不靠热情。他在银行负责审核贷款需求的时候,老板跟他说,不要贷款给那些充满激情、追逐自己梦想的创业者,而要贷款给那些头脑冷静,为了获利愿意努力工作的人。亚当斯猜想,大家高看“热情”,也许是幸存者偏误。谈及成功经验时,成功人士为了表示谦虚,就说因为自己有热情,所以做成了事,而不是说自己聪明、审时度势。热情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有,所以大家对这个说法喜闻乐见。但智商,不是每个人都有的。那些同样有热情,却失败的人,没有人乐意去听他们的建议,所以大家不知道,热情跟成功没有必然联系。聪明勤奋且有热情,自然好,若是只能选一样,那就选聪明。以他自己画漫画为例,这纯粹是他想要变得有钱的其中一个项目,跟热情无关:

Dilbert started out as just one of many get-rich schemes I was willing to try. When it started to look as if it might be a success, my passion for cartooning increased because I realized it could be my golden ticket. In hindsight, it looks as if the projects I was most passionate about were also the ones that worked. But objectively, my passion level moved with my success. Success caused passion more than passion caused success.

Sometimes passion is simply a by-product of knowing you will be good at something.

这跟“兴趣”是同一个道理。很多人说自己不喜欢做一件事(比如学习、看书、运动等等),不是因为他对这件事有什么偏好,而仅仅是因为他做不好。比如,有人说自己不喜欢理工科,更喜欢文学,想换专业。也许是他学不好理工科,但是他还不知道学好文学同样很难,所以说喜欢文学。当他真的去学文学的时候,又会说,原来自己也不喜欢文学,自己还是更喜欢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其实,没有容易的事,若总是浅尝则止,就永远只能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的层次。很多事,做好之后,自然就有兴趣了。

亚当斯愿意在漫画上努力,不是激情使然,而是因为漫画符合他设立的标准:做有价值且边际成本趋于零的工作。(Create something that had value and something that was easy to reproduce in unlimited quantities.)

系统

他的作品能大受欢迎,一方面跟他通过“身体反应”选题有关,另一方面跟他主动发展自己的写作系统有关。亚当斯总结,他做的事,不是为了完成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

“目标”是短期的,成功了就有回报,失败了就算白干。“系统”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绝对是功不唐捐。比如锻炼一项技能,发展一段关系,或者养成一个习惯,它们的成败不是某一两个具体目标的得失,而是一个连贯的系统。亚当斯把自己的写作当成一个系统,所以他不在乎哪篇文章带来多少收入,有多少读者阅读,他看的是这个系统能不能不断地发展。

亚当斯关于“系统”与“目标”的想法,最早可追溯到他21岁。当时他在去洛杉矶找工作的飞机上,一个做螺丝钉生意的CEO给他一个关于找工作的建议。那CEO说,一旦入职一份新工作,自己就马上开始找下一份工作。好工作有自己的节奏,不会刚好在你离职的时候它就出现,找到满意的工作的最佳策略,就是一直找。这是亚当斯第一次感觉到系统跟目标的区别。目标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系统是持续寻找更好的机会,每一次的努力都能增加自己下次成功的概率。那个CEO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从小职员做到CEO,每一阶段都尝试更多的可能,锻炼自己的能力,进入更高的职级。他并不觉得自己欠雇主一份忠诚,就如雇主随时会因为他无法胜任工作而开除他一样,这是资本主义的玩法,他只是遵循规则行事。

从字面上看,我们总可以把“系统”当成一个“目标”去完成,但从实用的角度看,两者在时间和可测量性上有区别。目标有具体的时间节点和衡量标准。在某个时间点到来的时候,要么目标实现了,那就开心一阵子,然后陷入无聊状态,需要寻找新的目标;要么目标没有实现,失败了。甚至可以说,在实现目标之前,人一直处于“可能失败”的压力中。系统则没有具体时间和衡量标准,它在持续行动的过程中体现,你不知道何时能实现,也不知道能否实现,有时候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动是否增加了实现的可能性。

比如,在一个月内减肥10斤,是一个目标;每天运动保持身体健康,是一个系统;但每天运动30min,就是一个目标。比如,年薪百万,是一个目标;连续创业,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是一个系统。可以说,目标在结果上体现价值,系统在过程中体现价值。

Goals are a reach-it-and-be-done situation, whereas a system is something you do on a regular basis with a reasonable expectation that doing so will get you to a better place in your life.

为了发展这个写作系统,亚当斯做了两件事:

(1)定期地写

The first part of my system involves practicing on a regular basis. I didn’t know what I was practicing for, exactly, and that’s what makes it a system and not a goal. I was moving from a place with low odds (being an out-of-practice writer) to a place of good odds (a well-practiced writer with higher visibility).

(2)测试不同的话题、不同的语言风格,看读者的反应

The second part of my blogging system is a sort of R&D for writing. I write on a variety of topics and see which ones get the best response. I also write in different ‘voices.’ I have my humorously self-deprecating voice, my angry voice, my thoughtful voice, my analytical voice, my half-crazy voice, my offensive voice, and so on. Readers do a good job of telling me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当他这个写作系统发展起来后,华尔街日报就去邀请他写专栏。他一上手,就大受欢迎,因为他此时已经拥有了写作技能这个系统,他完全知道该写什么、该如何写。他最初写自己的博客时,并没有具体的目标,这也恰恰是系统的特征。

他这个漫画系列能成功,并不单单依靠他的写作系统。这个世界上,比他更能写笑话的人很多,比他更擅长画漫画的人也很多。但是能在笑话和漫画的两个领域都达到前25%的人,却很少。更何况,他一直坐办公室,也能在“办公室政治”里面玩到前25%。“办公室政治”恰恰就是呆伯特漫画的主题,这就是三个厉害的技能放在一个人身上产生的化学反应。(多维竞争策略)

亚当斯的经验是,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职业,然后训练自己的系统,通过持续行动增加成功的概率,不必在乎短期的得失,在至少两三个领域达到前25%的水平。这也是他的职业发展系统。

禅定时刻

科研、工作、创业,都可以借鉴这套系统思维。

曾经的我觉得,要是能发一篇nature,这辈子就值了。发nature是一个目标。后来接触到各式科研人员,渐渐改变了想法。任何一篇文章,只要它符合科学规范,解决了具体的问题,对同行有参考价值,那无论它发表在什么杂志上,都是有价值的。(只不过是,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有更高的概率被同行知道。)反倒是那些撞大运,靠同行评议放水,靠老板名气,发表出来的文章,简直就是垃圾。

论文答辩或口头报告的时候,这种区别体现得淋漓尽致。扎实的工作,数据翔实,论证逻辑严密,无需论文影响因子的背书,讲出来都很有底气。堆论文影响因子的工作,每一个结论都漏洞百出,放在一起甚至会前后矛盾,最后只能祈祷答辩委员跟论文审稿人一样糊涂,放自己一马。科研系统就这么体现出来了。发论文毕业,是目标。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训练科学思维,是系统。

当一个人决定博士毕业之后,再也不搞科研的时候,“目标”思维与“系统”思维导致的差别会更大。目标思维会引导自己以最低的标准,混毕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花再少的时间在科研上,都觉得浪费。毕业之后,也证明自己的科研生涯就是浪费时间,因为根本没花足够多时间和心思在上面,也无法得到系统的训练。系统思维会引导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在科研上。毕业后再也不搞科研了,所以现在要抓紧时间多做实验,多训练自己,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科研训练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完全可以迁移到工作中。最后证明,科研经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当初那“发一篇nature,这辈子就值了”的想法,现在看来,太搞笑了。虽然这辈子再也不会有机会发nature了,但我现在认为,发不发nature,跟这辈子值不值,毫无关系。跟行业无关,把nature替换成得诺贝尔奖,替换成做成一家独角兽、未来的Google,还是跟这辈子值不值没关系。目标思维,重在结果,系统思维,重在过程。

抱着目标思维去工作,很容陷入“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多做一点算我亏”的误区,多学一点东西都算是负担,更别说自己掏钱买知识买工具提高生产力,最好是读书时候学的东西,能一直用到退休。若是把工作能力,当成一个系统,那它就需要持续磨练,人也会有不一样的行为。

把创业当成一个系统,人自然就愿意做各种尝试,面对当前项目的困难,也自然会不厌其烦地解决(解决不见得是立刻,也许是从其他角度,等待合适机会。但总不会逃避,像鸵鸟一样,恨不得把头埋到沙漠里,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若是抱着目标思维,也许就会变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对同样一件事,把时间的维度考虑进去,尤其是当我们意识到,有挺长的一段时间可以使用,也许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有人选择继续耗时间,有人60岁选择从零开始练习新技能。

参考:

  1. 高手修炼手册1: 系统,灵感和技能,精英日课第一季,万维钢
  2. Scott Adams, from Tools of Titans, by Timothy Ferriss
  3. Goals Versus Systems, My System, from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 by Scott Adams

2019/2/20, Wed 

不考验自己

人各有价,这是经济学的可替换原理。别说有些原则性问题自己绝不妥协,那也许只是对方出价太低。这里的价,并不单指金钱。张五常说他的灵魂都可以出卖,只是要价很高。

有人说生命无价,不换。但过马路其实就是冒了生命危险,尤其是闯红灯的时候。只因为觉得出交通事故的概率低,所以人宁愿冒生命危险,也不愿意等红灯。若是小孩跑到公路上,越是车流穿梭,父母越是愿意冒生命危险去抱回小孩,这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换小孩的安全。加班工作,也是冒着“生命危险”,换取不被辞退、升职加薪的机会。

有人说,绝不做违法的事。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却认为,犯罪也是一种理性选择。有一次他赶着参加学生的论文答辩,找不到停车位,于是他就违章停车。他觉得,违章停车顶多是罚钱,但学生的论文答辩,在他看来是天大的事。事实是,犯罪率会根据执法情况,惩罚力度不同而变化,犯罪也是权衡得失之后的理性选择。

马基雅维利量表

世界上的人大概可分为三类:君子、小人、伪君子。君子和小人都表里如一,前者只做“好事”,后者只做“坏事”。伪君子,心口不一,看利益大小决定做好事还是坏事。这些人平时爱做些好事,潜伏着,往往是最后时刻,做一件大坏事,让事情无法挽回,让人防不胜防。这个社会很少纯良君子,也极少真小人,倒是很多不同程度的伪君子。若是我们愿意承认自己就是伪君子,那简直就是君子了(心口如一)。

很难真的区分这三类人,但有个马基雅维利量表,可以大概测出,一个人更倾向于哪一边,总共20个问题:

  1. 至善是可能的。
  2. 诚实永远是最好的策略。
  3. 绝大多数人都是勇敢的。
  4. 绝大多数成功者都过着干净、有道德的生活。
  5. 如果想让别人为你做事,最好告诉他真实原因,而不是那些最能影响他的原因。
  6. 身患疾病无法治愈的人应该有权选择无痛苦地死亡。
  7. 讨好大人物是明智的。
  8. 总的来说,除非被迫,否则人们不会努力工作。
  9. 除非说了有用,否则永远不要告诉任何人你做一件事的真实原因。
  10. 只做有道义的事。
  11. 如果不在这里或那里搞点小动作,想成功很难。
  12. 所有人都有残暴的一面,遇到机会这一面就冒出来。
  13. 罪犯跟其他人的最大区别就是他太笨被抓到了。
  14. 撒谎没有任何借口。
  15. 绝大多数人忘记去世父母容易,忘记亏钱难。
  16. 绝对信任别人是自找麻烦。
  17. 绝大多数人基本上是良善好人。
  18. 对付别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说他们想听的话。
  19. 每分钟都有新的傻子降生。
  20. 谦卑诚实比自大撒谎要好。

这些问题是社会心理学家从马基雅维利名著《君主论》里摘出20句话(中文翻译来自王烁《30天认知训练营2019》)。每个问题按认同与否,分为五档:不同意(1分)、有点不同意、中立、有点同意、同意(5分),统计总分,算出马基雅维利指数。一个人对这些话的认可程度越高,分数越高,他就越倾向于马基雅维利主义。马基雅维利认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才是美德。但正常社会无法公然接受这种价值观,个人最好别跟社会对着干,最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藏起来,一方面表现成一个君子,另一方面按《君主论》进阶。(这里须区分社会规范、个人原则、应然、实然等概念。)

可以在网上直接测试,算出自己的马基雅维利指数:

中文:https://www.wjx.cn/jq/4074085.aspx

英文:https://openpsychometrics.org/tests/MACH-IV/

我的测试分数是71分,偏马基雅维利多一点:

别考验自己

为了防止自己暴露出伪君子那一面,最好不要考验自己。别让自己落入有重大利诱的局面,警惕自己,也许他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有原则。比如要你出卖商业机密,一百万不干,那一千万呢?十亿呢?钱不行,那色诱呢?不同的人,对自己的Integrity要求不一样,道德说教没用。最好尽快让自己增值,提高自己的“售价”,省得一点蝇头小利就把自己的Integrity给卖了。尤其是当自己一文不钱、不得志的时候,小心别被所谓的伯乐“笼络”。

君子不处于危墙之下。不要信自己的自律,怕失身,最好就不去夜店,而不是一厢情愿觉得自己能做柳下惠。不让自己掉入一个堕落的环境,身边是积极上进的榜样,我们自然能养成上进的习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身处一个非正义的环境,很容易就会被同化,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近朱则赤近墨者黑。

对于别人,无论他是君子还是伪君子,尽量避免把重大利诱一次性暴露。给别人做君子的机会,而不是用利诱考验别人,证明他人就是伪君子。对伪君子的行径,不用瞧不上,也无需理解,那是人性。

附上Dalio在Principles中写的一段关于政客的话:

Nonetheless, I came to respect most of the policymakers I worked with and to feel sorry for them because of the terrible positions they were in. Most are highly principled people who are forced to operate in unprincipled environments. The job of a policymaker is challenging under the best of circumstances, and it’s almost impossible during a crisis. The politics are horrendous and distortions and outright misinformation from the media make things worse. A number of the policymakers I met—including Draghi, de Guindos, Schäuble, Bernanke, Geithner, Summers, and many others—were real heroes, meaning that they put others and the mission they committed to above themselves. Unfortunately, most policymakers enter their careers as idealists and leave disillusioned.

2019/2/16, Sat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系统化原则

最近重读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依旧很有收获。按照系统化思维,参考《原则》的模式,带点自己的思考与私货,把逻辑捋顺,把书读薄,方便自己系统地实践。

1.定义

财富自由是指个人再也不用为了生活必需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生活必需就如重力加速度一样,摆脱它的束缚,需要外力的抵消。当财富积累的速度远大于被消耗的速度时,才有实现财富自由的可能。就如要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才能摆脱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束缚一样,不仅需要加速度,也需要速度。

2.个人商业模式三阶段

通过不断升级个人商业模式,提高财富积累的加速度。一般个人通过销售自己的时间,换取原始资本积累,然后用资本去挣钱。个人商业模式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升级:提高单位时间的售价,单份时间多次出售,购买他人的时间。

2.1.提高时间单价

为了提高自己的时间单价,要提升能力,做最有价值的事;能力提升以及资本积累,都要有耐心,要等待时间的复利效应。

a.多维竞争

拥有一技之长,是个人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将这一技之长磨练得足够长,成为top 1 percent,属于单维竞争策略。在此基础之上,可发展多维竞争优势。从单维的线性能力,升级为二维的面或三维的体。一技之长的动手能力80分,乘以第二维的写作能力10分,就变成了800分;再乘以第三维的演讲能力10分,就是8000分(只是个比喻,数字不意味着真实技能值)。在大家都很能动手做事的情况下,一个人若是稍微懂得思考、能将经验化为文字,还懂得如何分享经验、领导团队做事,显然更有竞争优势。这是多维、差异化竞争策略。

b.复利

有些人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社会每天都在进步,若是个人能力停留在原地,相当每天都在退步,0.99^n=0。若是能每天进步一点点,那1.01^n就是无可限量。很多人只看到自己的努力,却看不到别人更加努力。以为别人是一路躺赢,拼爹,却不知别人不仅聪明,而且更加勤奋,相比之下,自己虽然努力,其实是在退步。时间的复利效果会让一切现形。

c.耐心

不可能一下子吃成一个胖子,需要耐心等待成长的复利效果。现在的高手,是n年前开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不必为自己现在的弱小而自惭形秽。公平的对比应该是,未来的自己,跟现在的高手比较,这才是大人与大人的较量;拿现在的自己跟现在的高手比,就如拿小孩跟大人比一样,不恰当。

d.鼓励他人

很多人急着告诉别人自己的成长,实际上是在占便宜,所以惹人厌。相当于一个小孩子为了成为爱迪生,就学着去孵小鸡,逢人就说,自己学着爱迪生孵过小鸡,以后自己也会成为大发明家,将改变社会,大家还等什么,现在开始膜拜吧。这是以未来不确定的成功,套现此刻别人的认可,把别人当傻子呢?所以人们不喜欢这些人,他们喜欢把学习、成长挂在嘴边,整天说人生大道理,教育别人要积极上进。不是他们说的话有什么不对,而是他们还没成为可以说这些话的人。

人会不自觉地这么做。别人泼点冷水,自己又没耐心等到复利效果出现,就放弃了。也许这时候若是有人鼓励一下,自己坚持一下,就能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鼓励别人,是一种很稀缺的社会资源,可以从自己做起,鼓励身边积极上进的朋友,而不是泼冷水。身边多些积极上进的人,总好过围了一群不思进取、整天抱怨、说风凉话的人。

e.不抱怨

人有前后一致的倾向。当他开始向身边的人抱怨,在别人难以置信的眼神的鼓励下,会添油加醋、夸大其词,然后为了维持前后一致性,他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处境真的很惨,最终自证预言。没有人喜欢充满负能量的人。所以,不要抱怨。

若是个人能力真的指数增长(复利效应),最终自己的价值肯定要高出自己价格(工资)。趁早认清这个现实,省得到时候觉得自己被老板亏待了,而抱怨。公司给出的是市场均价,若太高它就失去竞争力,若太低就没有吸引力。当你的能力远超于公司的发展水平,因此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时,默默离开,不用抱怨。

f.做最有价值的事

在人际交往中,做一个不抱怨,总鼓励他人的人。在工作中做最被老板需要的事。以李在新东方教书为例。他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那里最缺作文课老师。于是他花九个月时间,把托福题库的作文题都写了范文,而且还写了多个版本。然后他就成了那里最受欢迎的老师。其他老师都因为课时不满而抢着要排课,他不仅不用抢课,还要推掉很多课。

以科研为例,要做最被社会需要的研究方向。同样博士三四年,研究方向不同,最后的下场天壤之别。谁不努力呢?谁没经过综合能力训练呢?有些专业的博士,30万打发掉,有些专业,年薪70万都招不到,大企抢着要。不是能力,而是做不同的事的区别。

2.2.单份时间多次出售

除了通过个人成长,提高时间单价之外。还可以将单份时间出售多次,实现商业模式升级。个人就是自己的CEO,自己的时间就是产品,所谓商业模式,就是怎么把自己的时间卖钱。既可以卖高价,也可以薄利多销,提高总利润。

a.同时给自己打工

对于同样的工资,同一份工作,有人认为,给这么点工资,还想让我做成怎样;有人人为,从我手里的出来的东西,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前者就是为了工资给老板打工;后者自己就相当于是有品牌的公司。相当于是老板付工资,将工作外包给自己这家公司。自己不仅要做好工作,建立品牌声誉,考虑口碑赢得回头客,还要考虑自己这家公司的未来成长空间。作为一家公司,不是什么活都接的。

我在找工作接offer之前,会谈清楚条件。钱是一回事,个人成长的机会(时间)更是不能妥协。不能因为短期高工资,而压缩我阅读思考的时间。一旦我签了约,就跟工资无关了,无论工资多少,我都要尽心尽力做事。一方面给老板的公司做事换取工资,另一方面给自己的公司做事换取成长。

搞科研的时候,不仅老老实实做实验写paper,还研究科学方法论。现在创业,不仅搞技术,还学YC创业课、金融、商学、管理、谈判以及商业案例,锻炼通用英文使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额外的努力,既能提高本职工作的业务水平,又能形成多维竞争优势。

因老板工资给得不到位而消极怠工,影响自己的成长,是不明智之举。当然,有些人的策略是磨洋工,本来老板给的是8小时工资,他只工作4小时,也等效于翻倍收入。

以李在新东方的经历为例。基于一份时间既卖给老板也卖给自己的觉悟,他努力改进教学水平,琢磨学生理解知识的困难之处,最后达到了,学生一个眼神,他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因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问题都大同小异。而其他老师恨不得连课都不备,直接抄别人的教案。正是因为李一直琢磨,所以提升了自己讲解知识点的能力,为他后来写出被读者真正需要的长销书打下了基础。

b.写作

自己本身就是一家创业公司,自己就是自己公司的CEO,我们唯一拥有的生产力资源就是时间。若是把时间直接出售,因为时间具有独占性,最多也就卖两次。若是我们把自己的知识、见识、认知、技能等软实力充分利用,把时间固化到比如文章、设计作品、软件代码等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上,通过卖产品来提高时间的附加值,那就实现了一份时间卖多次的效果,也可以薄利多销。写作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方式,能将时间固化到文章这种产品上,多次出售。很多技术类书籍,基本就是抄、编,大不了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都不是著书,也能大卖。

既然把文章当成产品,写文章就应该有用户思维。考虑用户需要什么,自己写的文章对别人有什么用。考虑到这个产品要长期卖,就要考虑它能在多长时间内对别人有用?

这里涉及到“畅销”跟“长销”的概念。畅销是跟热点,竞争激烈,而且热过之后就不再被需要了,比如新闻。长销不用跟热点,抓住读者的底层需求,文章一直有用。

c.消费者以为的刚需

产品要大卖,不仅需要满足消费者的刚需,而且要满足消费者“以为的刚需”。举李写书的例子,他虽然教写作,但是出的第一本书是词汇书,因为读者以为自己需要的是词汇。只不过其他人写的词汇书说要一万多词汇,而李从托福阅读真题中统计出两千多高频词汇,所以是21天突破。后来也出了写作范文书,还是因为读者以为自己需要。接着是大家成长过程遇到时间不够用的问题,他写了时间管理的书,与众不同的是,他论述时间不可管理,能管理的是自己,要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当然,即便是刚需,也不见得需要自己去满足,比如谐星,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

2.3.购买他人的时间

a.购买他人时间的逻辑在于:注意力>时间>钱

注意力才是生产力,时间本身并没有价值。按照复利思维,现在省下的一点点钱,对未来的高收益,不算什么。成长是最重要的,花钱购买优质的内容,购买高手的时间,加速成长,提高个人成长率。正因为注意力值钱,所以才有所谓的流量变现。广告付费,购买的就是用户的注意力。

b.三大坑

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地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不要把注意力浪费到各种热点新闻上,这不利于自己成长。别人搞内容创业,是已经在这个行业积累多年,时机到了,就水到渠成。自己没有任何积累,还以为只要在风口,猪也能飞,其实,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至于别人能不能做成,别操心,跟我们无关,关注自己的成长就好。

c.投资,首先要避险,其次看收益率

无论是在一级市场参与风险投资,还是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本质上都是购买这个公司的时间。通过投入钱,换取这家公司成长的红利。投资有风险,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但高风险不等于高收益。投资之前就应该做好功课,而不是投资之后,被确认性偏误影响判断。

外行看来是冒险,内行却是做好万全准备,尽量避险。就如脑外科手术一样,医生在病人大脑上动刀,外人看来步步惊心,医生的手术刀一直在冒险,而医生自己却知道,他做的每一步都是尽量远离风险,投资也是同样道理。

投资讲究收益率。使用“72法则”估算投资翻倍的年限,x=72/年化复合收益率。比如年复合收益率是10%,那需要7年才能将本金翻番(72/10=7.2年)。也即是说,若是能将投资收益率翻番,就可以让资本翻番的时间减半。同理,在个人成长方面,若是每天进步多一点点,自己能力翻倍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极大程度地缩短。能力翻番,做同样的事需要更短的时间,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等效于人的寿命增长。同样是复利效果,所谓的“长期”,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

d.资本

资金要成为资本,需要考虑三个因素:金额;使用期限;谁掌管。很多基金经理操作的基金,跑不过大盘。各种股票组合,跑不赢指数。另外还要考虑资金的可使用年限,只有那些可以被判无期徒刑的资金,才可以算成资本。

判无期徒刑是指“就当这笔钱没了,永远也不会用到它”。有一笔钱被判了无期徒刑,但是我们选择两年后结束刑期,和有一笔钱你没办法判无期徒刑,也在两年后拿出来使用,虽然结果一样,却是不同的两回事。要分清楚“可以却不一定要”与“很想要却不能够”的区别。就如有人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却选择不去上大学,而有人没拿到通知书也没去上大学,同样不上大学,却是两件不同的事。并非所有钱都是资本。

e.场外挣钱能力,留在牌桌上

为了不动用资本(它已经被判无期徒刑,相当于这笔钱不存在了),一方面要保留一部分活动资金,不要All In,另一方面要保有场外挣钱的能力。

f.定投策略

投资成功的秘诀是“低买高卖”,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却很难做到。股市为例,任何时刻,都无法预知下一刻的股价走向,也无法知道此刻的股价是高还是低。但从长期看,经济总是往上涨,股价也应该会往上涨。所以长期看,应该可以做到“低买高卖”,但是,经济整体往上涨,不见得自己所选公司的业务也往上涨。每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一大批企业。

最安全的策略就是定投指数基金。定投是指每隔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月,一个季度,投入等金额资本购买股票,价格高的时候买少点,价格低的时候买多点,平摊下来能在均价以下买到股票。指数基金代表的是经济大势,特定的公司会倒闭,但经济大势会往上涨。

g.镜像世界

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与人交往也一样,本来心情好好地,结果遇到一个凶神恶煞的人向你横眉冷对,瞬间心情就不好了。人与类聚,优秀的人总能吸引到优秀的人,以抱怨为乐的人,只能吸引到负能量爆棚的人,最后自己成了负能量中心。

另一方面,在镜像世界两端,做成事情的法则不同。比如左极端基本靠技术,右极端基本靠运气。象棋、运动竞赛,在左极端,基本靠实力;掷骰子赌博在右极端,基本靠运气。股市投资,在右边,很大成分看运气。所以在左极端做事成功的人,若是使用同样的策略在右极端做事,越努力,死得越惨。投资股市,别盯着股价看,别分析各种K线,功课在投资之前做好,等着复利效应起作用。

h.创业

除了购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也可以自己创业。创业要考虑“成长率”,而不仅仅是成长,也就是说要找到能指数成长的项目。能挣钱的生意,比如开面馆,不是创业。创业不见得一定能挣钱,没有成长率是生意,却可以有现金流,可以挣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以个人成长为核心业务,追逐成长率,提高自己的时间附加值,就是在创业。

i.特立独行且正确,才有价值

正确的知识本身并不等于价值,必须是正确,且其他人不知道,才有价值。一件事的价值你看到了,别人却没看到,也许只是你的幻觉。也许别人早就看到,也尝试过,失败了。领英创始人Reid Hoffman 在YC创业课上分享它创立领英时候,问自己“what do I know that others don’t know?” 想办法知道那些聪明人为什么不同意自己的观点,自己比别人多知道了些什么,这个多知道的真相,如何解答了那些聪明人的疑虑。这样的做事,做这样的事,才有可能成功,而不是重蹈覆辙。

3.选择

问题是大家同时遇到的,不同的是每个人的选择,而选择源自于底层的价值观。高手并非天生,并非他成为高手所以跟别人想得不一样,而是因为他跟别人想的不一样,并且执拗地践行,慢慢积累,最后导致天壤之别。

价值的核心是关于选择的问题,选择就是在众多选项中排序。多问问自己: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3.1.排序

比如:注意力>时间>钱,成长>成功>看起来成功,未来>现在>过去,这些排序,就是价值观的体现。价值观不同会导致排序的不同,最怕是根本没考虑过“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没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而是随波逐流,舍本逐末。

对于资本的理解,若是排序出“智慧>时限>金额”,那投资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甚至没有钱的时候就可以模拟定投策略,对比其它策略的收益率,有钱了就采用最佳策略。相反,若是把“金额”排在第一,那自以为有“资本”可以投资的时候,也许就是自己开始大亏的时候。如是根本不知道还有“无期徒刑”的概念,竟然借钱投资,竟然All In,那就更惨。

3.2.添加必要的条件

提高选择质量的方法是:添加必要的条件。每“添加”一个条件,选项就会大幅度减少。“必要”的意思是不要乱添加条件,比如“面子”就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条件,否则容易死要面子活受罪。对于众多必要的条件,也需要排序。比如创业,如何选择好的项目呢?添加必要的条件:高频,刚需,大市场。

4.思维工具

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做不到,改变不了任何东西,然并卵。学习能力有三种水平:(1)学会别人手把手教的东西。比如使用筷子,并非每个人都能熟练使用。(2)学会书本的东西。但是很多人不仅不读书,连使用说明书都没耐心读。(3)学会书本没有的东西。读文献,做研究。博士们很擅长这个,能力用到实处,会有大用。

书本的很多东西需要通过践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践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读了《原则》就可以开始整理自己的原则。比如《财富自由之路》,其实就是李关于实现财富自由的原则,只不过是散落在一篇篇文章中。我们就可以按照原则的体系,把它整理出来,通过践行,变成自己的原则,进而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

这里整理出来的东西,已经跟原著有很大出入了,不见得理解得对。我实践过一段时间之后,还会再反思下自己的行动跟这两本书的区别。如下列出一些马上可以尝试使用的思维工具:

4.1.元认知

元认知是指关于认知的认知。打个比方,“自己生气”是一种“认知”,别人看出来我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生气,这是别人的“认知”;若是我们能意识到自己在因为一件事生气,也就是说“我知道自己在生气”,这就是“元认知”。若是我们能随时随地调用“元认知”能力,那么情绪波动的时候,立刻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就可以不加评判的观察它,直到它就渐渐平复,而不会被情绪冲昏头脑,做蠢事。

锻炼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三个:冥想,发展一项兴趣,反思。

冥想的入门模式是观呼吸。在头脑清醒的时候,闭眼静坐,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观察”鼻孔或胸腔或腹部在呼气吸气下的起伏变化。控制思绪,不让它想其它事情。一旦发现它走神,就拉回来。现在我每天早上冥想20分钟,在头脑清醒,不打瞌睡的情况下,我的“意识”能摆脱身体的束缚,产生一种跟世界连接的“幻觉”,这种连接能扩展到整个房间。不清楚进一步的效果会如何,但至少我脾气稍微好一点了。平时能注意到自己的焦虑,脾气暴躁的时候也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少做很多蠢事。

发展一项业余兴趣的意思是刻意练习。比如弹吉他,当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动作跟教材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跳出了自己本身,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俯视自己,观察自己的状态。跳出自身,观察自己,就是元认知的精髓(我的个人理解)。

不仅可以观呼吸、反观自己的动手技能,还可以反思自己的想法。睡前思考自己一天所做的各种选择,思考选择背后所用的原则,思考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做,都属于反思。也是跳出自身,观察自己。

4.2.二元四选项

很多东西,多添加一个纬度,效果就会很不一样。比如,一件事,除了重要性,再添加一个趣味性的维度,就能把事情分出四类:重要且有趣,重要但无趣,不重要但有趣,不重要也无趣。在做事之前,稍微停顿想一下事情但分类,也许会有不同的选择。

比如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有“解决难题”这一个维度,还可以添加一个“做选择”的纬度。然后就分出四类人:会做选择且能解决难题,会做选择但不会解题,不懂得选择但能解决难题,不懂得选择也不懂得解决难题。第一类人,毫无疑问是高手。第二类人可以去做投资,投资第三类人中,那些做对了选择题的人。所谓“创业成功”,无非是解难题的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比如对于自己是否“知道”一件事,可以再添加一个“知道”的维度,就分出四类: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其实,这就已经调用了元认知能力。试想一下,若是有一件事自己不知道它是否存在,我们自己又怎么知道自己不知道呢?但是从逻辑上讲,我们总是可以推出,有些事,我们就是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

4.3.三元八选项

比如“我”、“技能”、“问题”这三个元素,一般人都是“我用自己已有的技能去解决问题”,那是否还可以先学习“新技能”再去解决问题?这种“新技能”是否还可以用来解决“其它问题”呢?或者,也许可以不是我,而是其他人去解决问题?

最后,关键是做到。作者讲得再好,自己理解得再透彻,都没用,什么也改变不了。还是要自己在做事的过程中,练习新的做事方式,去做成事。读书的目的不是做出一个脑图,写出一篇读书报告,而是学以致用,改变自己的做事的方式。

2019/2/13, Wed

自由的代价

自由是指有选择权,为了获得自由的选择权,需要支付代价。对内是用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成自然;对外是承担选择的后果,独立面对风险。

遵循原则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是说,总算从孙子熬成大爷,位高权重,所以可以为所欲为,为老不尊,没有规矩能约束自己。而是说,一切规矩都内化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以前束手束脚的规矩、条条框框,虽然依旧在,但由于自己所作所为全都符合规矩,看起来就是从心所欲,再也不会违背规矩了。

无需等到七十岁,人可以主动给自己设立做事原则,形成习惯。当一个人习惯成自然地按原则做事时,也就自由了,从心所欲不逾矩。

《巨人的工具》里介绍过特种部队退役军人威林克的故事。他退役之后依旧保留了部队的纪律,每天早上4:45起床。虽然不会再上战场,但他总觉得有一天会面对敌人,需要自己带上冲锋枪手榴弹,与敌人交锋。每天早上一睡醒,他就问自己,我现在做什么,才能为那一时刻做好准备?然后他就起来了。威克林说早起能让他获得一种在心理上战胜了敌人的感觉。他的座右铭是“自律=自由”,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得给自己设一些限制。

早起的价值,在心不在事。举微信订阅号阅读不方便的例子。尤其是当阅读订阅号文章的时候,突然来了一条信息,若是去看信息,那要回到原来所读文章的位置,很麻烦。但这种麻烦,是我们自找的。事实是,没有任何信息非得要立刻查看或回复。无论信息是谁发来的,都由我们自己决定是否要立刻查看,不是信息本身的问题,而是中断优先级的问题。要是发信息的人急着要立即反馈,他会打电话;要是我们很在乎某人的信息,是那个人重要而不是那条信息;若是我们自己急着看好不容易才等来的信息,是因为我们觉得这件事很重要,心里很急很想知道结果。在心,不在事,是中断优先级的问题,不是信息本身的问题。这跟做事分心是同样的道理。若不是因为多动症等疾病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那只要设个中断优先级,把当前所做的事设为最高优先级,并且执行“中断优先级原则”,习惯成自然,就不分心了。

承担风险

自由的选择权既体现于反求诸己的部分,也体现在对外承担风险。以公司为例。

一般公司要“驯化”雇员,主要办法是让雇员跟公司有利益攸关。公司给员工提供收入保障、养老保险、职业安全,甚至提供子女教育。给外派海外的员工给予高额补助,让他在当地过上远高于一般人的生活水准,住别墅、送小孩进国际学校。公司和雇员都知道,他拿的收入已经远超出他的能力。最重要的往往不是他拥有多少东西,而是他害怕失去什么东西。这就是“驯化”,也是换取“忠诚”需要支付的代价。公司通过雇佣关系,可以合法地“拥有”一个人。当雇员有低风险的好处,不用计较自己的工作值多少,不用直面市场的风险,不用愁吃了这顿没下顿。

以偏概全地泛泛而谈,任何公司,都是一部分雇员创造了远高于自己工资的价值,补贴另外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因为工作性质、项目情况、市场需求等问题,没有或只创造了一丁点价值,却拿到了旱涝保收的工资。从这个角度看,公司算是一个保险机制。

公司替雇员遮挡了风险,雇员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代价是不自由。想要自由,你就得独自面对风险。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白给的。

比如“创业”。若是没有选择权,那干嘛创业呢?但创业的意思绝不是“你说了算”。甚至可能比当雇员更受约束,只是方式不一样。当雇员也许要受老板的气,同事的气,给什么任务做什么任务,不能挑肥拣瘦。但创业,需要跟各方打交道,一堆事,不仅有来自投资人、同事的约束,还要面对所有客户的“指手划脚”,更要直面市场的考验。

为了选择的自由,需要独自面对风险。那一个自由的人,可以选择逃避自由吗?

2019/2/9, 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