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系统化原则

最近重读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依旧很有收获。按照系统化思维,参考《原则》的模式,带点自己的思考与私货,把逻辑捋顺,把书读薄,方便自己系统地实践。

1.定义

财富自由是指个人再也不用为了生活必需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生活必需就如重力加速度一样,摆脱它的束缚,需要外力的抵消。当财富积累的速度远大于被消耗的速度时,才有实现财富自由的可能。就如要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才能摆脱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束缚一样,不仅需要加速度,也需要速度。

2.个人商业模式三阶段

通过不断升级个人商业模式,提高财富积累的加速度。一般个人通过销售自己的时间,换取原始资本积累,然后用资本去挣钱。个人商业模式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升级:提高单位时间的售价,单份时间多次出售,购买他人的时间。

2.1.提高时间单价

为了提高自己的时间单价,要提升能力,做最有价值的事;能力提升以及资本积累,都要有耐心,要等待时间的复利效应。

a.多维竞争

拥有一技之长,是个人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将这一技之长磨练得足够长,成为top 1 percent,属于单维竞争策略。在此基础之上,可发展多维竞争优势。从单维的线性能力,升级为二维的面或三维的体。一技之长的动手能力80分,乘以第二维的写作能力10分,就变成了800分;再乘以第三维的演讲能力10分,就是8000分(只是个比喻,数字不意味着真实技能值)。在大家都很能动手做事的情况下,一个人若是稍微懂得思考、能将经验化为文字,还懂得如何分享经验、领导团队做事,显然更有竞争优势。这是多维、差异化竞争策略。

b.复利

有些人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社会每天都在进步,若是个人能力停留在原地,相当每天都在退步,0.99^n=0。若是能每天进步一点点,那1.01^n就是无可限量。很多人只看到自己的努力,却看不到别人更加努力。以为别人是一路躺赢,拼爹,却不知别人不仅聪明,而且更加勤奋,相比之下,自己虽然努力,其实是在退步。时间的复利效果会让一切现形。

c.耐心

不可能一下子吃成一个胖子,需要耐心等待成长的复利效果。现在的高手,是n年前开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不必为自己现在的弱小而自惭形秽。公平的对比应该是,未来的自己,跟现在的高手比较,这才是大人与大人的较量;拿现在的自己跟现在的高手比,就如拿小孩跟大人比一样,不恰当。

d.鼓励他人

很多人急着告诉别人自己的成长,实际上是在占便宜,所以惹人厌。相当于一个小孩子为了成为爱迪生,就学着去孵小鸡,逢人就说,自己学着爱迪生孵过小鸡,以后自己也会成为大发明家,将改变社会,大家还等什么,现在开始膜拜吧。这是以未来不确定的成功,套现此刻别人的认可,把别人当傻子呢?所以人们不喜欢这些人,他们喜欢把学习、成长挂在嘴边,整天说人生大道理,教育别人要积极上进。不是他们说的话有什么不对,而是他们还没成为可以说这些话的人。

人会不自觉地这么做。别人泼点冷水,自己又没耐心等到复利效果出现,就放弃了。也许这时候若是有人鼓励一下,自己坚持一下,就能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鼓励别人,是一种很稀缺的社会资源,可以从自己做起,鼓励身边积极上进的朋友,而不是泼冷水。身边多些积极上进的人,总好过围了一群不思进取、整天抱怨、说风凉话的人。

e.不抱怨

人有前后一致的倾向。当他开始向身边的人抱怨,在别人难以置信的眼神的鼓励下,会添油加醋、夸大其词,然后为了维持前后一致性,他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处境真的很惨,最终自证预言。没有人喜欢充满负能量的人。所以,不要抱怨。

若是个人能力真的指数增长(复利效应),最终自己的价值肯定要高出自己价格(工资)。趁早认清这个现实,省得到时候觉得自己被老板亏待了,而抱怨。公司给出的是市场均价,若太高它就失去竞争力,若太低就没有吸引力。当你的能力远超于公司的发展水平,因此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时,默默离开,不用抱怨。

f.做最有价值的事

在人际交往中,做一个不抱怨,总鼓励他人的人。在工作中做最被老板需要的事。以李在新东方教书为例。他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那里最缺作文课老师。于是他花九个月时间,把托福题库的作文题都写了范文,而且还写了多个版本。然后他就成了那里最受欢迎的老师。其他老师都因为课时不满而抢着要排课,他不仅不用抢课,还要推掉很多课。

以科研为例,要做最被社会需要的研究方向。同样博士三四年,研究方向不同,最后的下场天壤之别。谁不努力呢?谁没经过综合能力训练呢?有些专业的博士,30万打发掉,有些专业,年薪70万都招不到,大企抢着要。不是能力,而是做不同的事的区别。

2.2.单份时间多次出售

除了通过个人成长,提高时间单价之外。还可以将单份时间出售多次,实现商业模式升级。个人就是自己的CEO,自己的时间就是产品,所谓商业模式,就是怎么把自己的时间卖钱。既可以卖高价,也可以薄利多销,提高总利润。

a.同时给自己打工

对于同样的工资,同一份工作,有人认为,给这么点工资,还想让我做成怎样;有人人为,从我手里的出来的东西,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前者就是为了工资给老板打工;后者自己就相当于是有品牌的公司。相当于是老板付工资,将工作外包给自己这家公司。自己不仅要做好工作,建立品牌声誉,考虑口碑赢得回头客,还要考虑自己这家公司的未来成长空间。作为一家公司,不是什么活都接的。

我在找工作接offer之前,会谈清楚条件。钱是一回事,个人成长的机会(时间)更是不能妥协。不能因为短期高工资,而压缩我阅读思考的时间。一旦我签了约,就跟工资无关了,无论工资多少,我都要尽心尽力做事。一方面给老板的公司做事换取工资,另一方面给自己的公司做事换取成长。

搞科研的时候,不仅老老实实做实验写paper,还研究科学方法论。现在创业,不仅搞技术,还学YC创业课、金融、商学、管理、谈判以及商业案例,锻炼通用英文使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额外的努力,既能提高本职工作的业务水平,又能形成多维竞争优势。

因老板工资给得不到位而消极怠工,影响自己的成长,是不明智之举。当然,有些人的策略是磨洋工,本来老板给的是8小时工资,他只工作4小时,也等效于翻倍收入。

以李在新东方的经历为例。基于一份时间既卖给老板也卖给自己的觉悟,他努力改进教学水平,琢磨学生理解知识的困难之处,最后达到了,学生一个眼神,他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因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问题都大同小异。而其他老师恨不得连课都不备,直接抄别人的教案。正是因为李一直琢磨,所以提升了自己讲解知识点的能力,为他后来写出被读者真正需要的长销书打下了基础。

b.写作

自己本身就是一家创业公司,自己就是自己公司的CEO,我们唯一拥有的生产力资源就是时间。若是把时间直接出售,因为时间具有独占性,最多也就卖两次。若是我们把自己的知识、见识、认知、技能等软实力充分利用,把时间固化到比如文章、设计作品、软件代码等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上,通过卖产品来提高时间的附加值,那就实现了一份时间卖多次的效果,也可以薄利多销。写作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方式,能将时间固化到文章这种产品上,多次出售。很多技术类书籍,基本就是抄、编,大不了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都不是著书,也能大卖。

既然把文章当成产品,写文章就应该有用户思维。考虑用户需要什么,自己写的文章对别人有什么用。考虑到这个产品要长期卖,就要考虑它能在多长时间内对别人有用?

这里涉及到“畅销”跟“长销”的概念。畅销是跟热点,竞争激烈,而且热过之后就不再被需要了,比如新闻。长销不用跟热点,抓住读者的底层需求,文章一直有用。

c.消费者以为的刚需

产品要大卖,不仅需要满足消费者的刚需,而且要满足消费者“以为的刚需”。举李写书的例子,他虽然教写作,但是出的第一本书是词汇书,因为读者以为自己需要的是词汇。只不过其他人写的词汇书说要一万多词汇,而李从托福阅读真题中统计出两千多高频词汇,所以是21天突破。后来也出了写作范文书,还是因为读者以为自己需要。接着是大家成长过程遇到时间不够用的问题,他写了时间管理的书,与众不同的是,他论述时间不可管理,能管理的是自己,要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当然,即便是刚需,也不见得需要自己去满足,比如谐星,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

2.3.购买他人的时间

a.购买他人时间的逻辑在于:注意力>时间>钱

注意力才是生产力,时间本身并没有价值。按照复利思维,现在省下的一点点钱,对未来的高收益,不算什么。成长是最重要的,花钱购买优质的内容,购买高手的时间,加速成长,提高个人成长率。正因为注意力值钱,所以才有所谓的流量变现。广告付费,购买的就是用户的注意力。

b.三大坑

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地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不要把注意力浪费到各种热点新闻上,这不利于自己成长。别人搞内容创业,是已经在这个行业积累多年,时机到了,就水到渠成。自己没有任何积累,还以为只要在风口,猪也能飞,其实,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至于别人能不能做成,别操心,跟我们无关,关注自己的成长就好。

c.投资,首先要避险,其次看收益率

无论是在一级市场参与风险投资,还是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本质上都是购买这个公司的时间。通过投入钱,换取这家公司成长的红利。投资有风险,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但高风险不等于高收益。投资之前就应该做好功课,而不是投资之后,被确认性偏误影响判断。

外行看来是冒险,内行却是做好万全准备,尽量避险。就如脑外科手术一样,医生在病人大脑上动刀,外人看来步步惊心,医生的手术刀一直在冒险,而医生自己却知道,他做的每一步都是尽量远离风险,投资也是同样道理。

投资讲究收益率。使用“72法则”估算投资翻倍的年限,x=72/年化复合收益率。比如年复合收益率是10%,那需要7年才能将本金翻番(72/10=7.2年)。也即是说,若是能将投资收益率翻番,就可以让资本翻番的时间减半。同理,在个人成长方面,若是每天进步多一点点,自己能力翻倍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极大程度地缩短。能力翻番,做同样的事需要更短的时间,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等效于人的寿命增长。同样是复利效果,所谓的“长期”,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

d.资本

资金要成为资本,需要考虑三个因素:金额;使用期限;谁掌管。很多基金经理操作的基金,跑不过大盘。各种股票组合,跑不赢指数。另外还要考虑资金的可使用年限,只有那些可以被判无期徒刑的资金,才可以算成资本。

判无期徒刑是指“就当这笔钱没了,永远也不会用到它”。有一笔钱被判了无期徒刑,但是我们选择两年后结束刑期,和有一笔钱你没办法判无期徒刑,也在两年后拿出来使用,虽然结果一样,却是不同的两回事。要分清楚“可以却不一定要”与“很想要却不能够”的区别。就如有人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却选择不去上大学,而有人没拿到通知书也没去上大学,同样不上大学,却是两件不同的事。并非所有钱都是资本。

e.场外挣钱能力,留在牌桌上

为了不动用资本(它已经被判无期徒刑,相当于这笔钱不存在了),一方面要保留一部分活动资金,不要All In,另一方面要保有场外挣钱的能力。

f.定投策略

投资成功的秘诀是“低买高卖”,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却很难做到。股市为例,任何时刻,都无法预知下一刻的股价走向,也无法知道此刻的股价是高还是低。但从长期看,经济总是往上涨,股价也应该会往上涨。所以长期看,应该可以做到“低买高卖”,但是,经济整体往上涨,不见得自己所选公司的业务也往上涨。每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一大批企业。

最安全的策略就是定投指数基金。定投是指每隔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月,一个季度,投入等金额资本购买股票,价格高的时候买少点,价格低的时候买多点,平摊下来能在均价以下买到股票。指数基金代表的是经济大势,特定的公司会倒闭,但经济大势会往上涨。

g.镜像世界

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与人交往也一样,本来心情好好地,结果遇到一个凶神恶煞的人向你横眉冷对,瞬间心情就不好了。人与类聚,优秀的人总能吸引到优秀的人,以抱怨为乐的人,只能吸引到负能量爆棚的人,最后自己成了负能量中心。

另一方面,在镜像世界两端,做成事情的法则不同。比如左极端基本靠技术,右极端基本靠运气。象棋、运动竞赛,在左极端,基本靠实力;掷骰子赌博在右极端,基本靠运气。股市投资,在右边,很大成分看运气。所以在左极端做事成功的人,若是使用同样的策略在右极端做事,越努力,死得越惨。投资股市,别盯着股价看,别分析各种K线,功课在投资之前做好,等着复利效应起作用。

h.创业

除了购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也可以自己创业。创业要考虑“成长率”,而不仅仅是成长,也就是说要找到能指数成长的项目。能挣钱的生意,比如开面馆,不是创业。创业不见得一定能挣钱,没有成长率是生意,却可以有现金流,可以挣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以个人成长为核心业务,追逐成长率,提高自己的时间附加值,就是在创业。

i.特立独行且正确,才有价值

正确的知识本身并不等于价值,必须是正确,且其他人不知道,才有价值。一件事的价值你看到了,别人却没看到,也许只是你的幻觉。也许别人早就看到,也尝试过,失败了。领英创始人Reid Hoffman 在YC创业课上分享它创立领英时候,问自己“what do I know that others don’t know?” 想办法知道那些聪明人为什么不同意自己的观点,自己比别人多知道了些什么,这个多知道的真相,如何解答了那些聪明人的疑虑。这样的做事,做这样的事,才有可能成功,而不是重蹈覆辙。

3.选择

问题是大家同时遇到的,不同的是每个人的选择,而选择源自于底层的价值观。高手并非天生,并非他成为高手所以跟别人想得不一样,而是因为他跟别人想的不一样,并且执拗地践行,慢慢积累,最后导致天壤之别。

价值的核心是关于选择的问题,选择就是在众多选项中排序。多问问自己: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3.1.排序

比如:注意力>时间>钱,成长>成功>看起来成功,未来>现在>过去,这些排序,就是价值观的体现。价值观不同会导致排序的不同,最怕是根本没考虑过“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没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而是随波逐流,舍本逐末。

对于资本的理解,若是排序出“智慧>时限>金额”,那投资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甚至没有钱的时候就可以模拟定投策略,对比其它策略的收益率,有钱了就采用最佳策略。相反,若是把“金额”排在第一,那自以为有“资本”可以投资的时候,也许就是自己开始大亏的时候。如是根本不知道还有“无期徒刑”的概念,竟然借钱投资,竟然All In,那就更惨。

3.2.添加必要的条件

提高选择质量的方法是:添加必要的条件。每“添加”一个条件,选项就会大幅度减少。“必要”的意思是不要乱添加条件,比如“面子”就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条件,否则容易死要面子活受罪。对于众多必要的条件,也需要排序。比如创业,如何选择好的项目呢?添加必要的条件:高频,刚需,大市场。

4.思维工具

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做不到,改变不了任何东西,然并卵。学习能力有三种水平:(1)学会别人手把手教的东西。比如使用筷子,并非每个人都能熟练使用。(2)学会书本的东西。但是很多人不仅不读书,连使用说明书都没耐心读。(3)学会书本没有的东西。读文献,做研究。博士们很擅长这个,能力用到实处,会有大用。

书本的很多东西需要通过践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践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读了《原则》就可以开始整理自己的原则。比如《财富自由之路》,其实就是李关于实现财富自由的原则,只不过是散落在一篇篇文章中。我们就可以按照原则的体系,把它整理出来,通过践行,变成自己的原则,进而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

这里整理出来的东西,已经跟原著有很大出入了,不见得理解得对。我实践过一段时间之后,还会再反思下自己的行动跟这两本书的区别。如下列出一些马上可以尝试使用的思维工具:

4.1.元认知

元认知是指关于认知的认知。打个比方,“自己生气”是一种“认知”,别人看出来我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生气,这是别人的“认知”;若是我们能意识到自己在因为一件事生气,也就是说“我知道自己在生气”,这就是“元认知”。若是我们能随时随地调用“元认知”能力,那么情绪波动的时候,立刻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就可以不加评判的观察它,直到它就渐渐平复,而不会被情绪冲昏头脑,做蠢事。

锻炼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三个:冥想,发展一项兴趣,反思。

冥想的入门模式是观呼吸。在头脑清醒的时候,闭眼静坐,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观察”鼻孔或胸腔或腹部在呼气吸气下的起伏变化。控制思绪,不让它想其它事情。一旦发现它走神,就拉回来。现在我每天早上冥想20分钟,在头脑清醒,不打瞌睡的情况下,我的“意识”能摆脱身体的束缚,产生一种跟世界连接的“幻觉”,这种连接能扩展到整个房间。不清楚进一步的效果会如何,但至少我脾气稍微好一点了。平时能注意到自己的焦虑,脾气暴躁的时候也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少做很多蠢事。

发展一项业余兴趣的意思是刻意练习。比如弹吉他,当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动作跟教材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跳出了自己本身,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俯视自己,观察自己的状态。跳出自身,观察自己,就是元认知的精髓(我的个人理解)。

不仅可以观呼吸、反观自己的动手技能,还可以反思自己的想法。睡前思考自己一天所做的各种选择,思考选择背后所用的原则,思考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做,都属于反思。也是跳出自身,观察自己。

4.2.二元四选项

很多东西,多添加一个纬度,效果就会很不一样。比如,一件事,除了重要性,再添加一个趣味性的维度,就能把事情分出四类:重要且有趣,重要但无趣,不重要但有趣,不重要也无趣。在做事之前,稍微停顿想一下事情但分类,也许会有不同的选择。

比如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有“解决难题”这一个维度,还可以添加一个“做选择”的纬度。然后就分出四类人:会做选择且能解决难题,会做选择但不会解题,不懂得选择但能解决难题,不懂得选择也不懂得解决难题。第一类人,毫无疑问是高手。第二类人可以去做投资,投资第三类人中,那些做对了选择题的人。所谓“创业成功”,无非是解难题的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比如对于自己是否“知道”一件事,可以再添加一个“知道”的维度,就分出四类: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其实,这就已经调用了元认知能力。试想一下,若是有一件事自己不知道它是否存在,我们自己又怎么知道自己不知道呢?但是从逻辑上讲,我们总是可以推出,有些事,我们就是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

4.3.三元八选项

比如“我”、“技能”、“问题”这三个元素,一般人都是“我用自己已有的技能去解决问题”,那是否还可以先学习“新技能”再去解决问题?这种“新技能”是否还可以用来解决“其它问题”呢?或者,也许可以不是我,而是其他人去解决问题?

最后,关键是做到。作者讲得再好,自己理解得再透彻,都没用,什么也改变不了。还是要自己在做事的过程中,练习新的做事方式,去做成事。读书的目的不是做出一个脑图,写出一篇读书报告,而是学以致用,改变自己的做事的方式。

2019/2/13, Wed

《原则》读后

Principles, 2017.9, 作者Ray Dalio(雷·达里奥)是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联合基金的创始人。Dalio践行书中的原则,从中产阶级奋斗成为时代杂志最具影响力百人,福布斯富豪榜前一百。书中论述了一套逻辑严密的、可执行的算法系统,而不是零碎的格言语录。

作者认为,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原则”的思维,达成自己的目标。如何使用书中的原则,因人而异,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原则。这本书是作者自己关于生活与工作的原则,及其背后的逻辑,算是范例。

Dalio将人以及公司看成一台机器,个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机器存在的价值是高效地实现既定目标。

可以是任何目标,学术精英、富可敌国、娱乐致死,但要有优先级,要选择一个明确的目标。You can have anything, but you can’t have everything. 

原则用来高效达成目标,若只是玩票,大可不必纠结。

生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两个自己,一个“理性自我”(系统二,大脑新皮层),一个“感性自我”(系统一,潜意识,边缘系统)。感性自我目光短线,只在乎眼前的好处,只看得到一件事马上能带来的后果(一级响应);理性自我能看到事情的二级甚至是三级效果。比如,理性自我知道要多运动、多读书,保持身材,提高思考能力,但是,感性自我却喜欢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吃薯片、看剧。运动的立即效果就是气喘吁吁,吃薯片看剧的一级效果是轻松愉悦,感性自我只考虑到眼前的一级效果,看不到运动的二级效果是身体健康,读书的二级效果是思维能力提升。要想高效达成目标,就要克服感性自我,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愉悦感,要着眼如何实现理性自我设立的目标。

感性自我不喜欢被挑战,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有各种思维盲区却不自知。正因为这样,所以无论是实现个人目标,还是作为员工实现公司的愿景,都要靠“讲原则守规矩”来约束“感性自我”。

渴求真相

首要原则是:渴求真相(Embrace Reality)。这个真相包括事实,以及自己能力的强项与弱项。

为了避免“触怒”感性自我,实现任何目标,都要分五步走:

1. 有明确的目标。

2. 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3. 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 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5. 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每一步都要独立进行。设立目标时,不考虑如何实现。分析障碍问题时,不过早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解决,避免“感性自我”拿客观条件进行抗辩。开始做事时,不质疑目标是否值得,这个问题应该在第一步已经明确,且有记录可查。

分清楚“作为设计者的自己”与“作为执行者的自己”。实现个人目标时,“设计者自己”设立目标,设计实现目标的机器,分析问题,寻找资源,设立反馈机制,“执行者自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资源。“执行者自己”搞不定的工作,“设计者自己”要搞清楚,是“执行者自己”能力不行还是技能未经训练。若是能力不行,就换人,若是经验不足,就刻意练习。

极度开明

那如何知道“执行者自己”的能力呢?若是不清楚他的能力,那怎么知道交代给他的任务是否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呢?

又如何知道“设计者自己”的能力呢?他能合理设计实现目标的机器吗?目标无法达成,究竟是“执行者自己”不行,还是“设计者自己”不行呢?

这就引出了下一条原则:头脑极度开放(Radically Open-Minded)。时刻提醒自己,“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呢?”

每个人的大脑本就不一样(People Are Wired Very Differently)。有些人擅长抽象思维,有些人擅长形象思维。有些人经常能冒出一些稀奇古怪、充满创意的想法;有些人认为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不着调、不靠谱,而只在乎如何一步步实现目标,每一个想法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可行性方案上。对同样的事情,有些人看到的是执行问题,有些人看到的是事成之后的效果,只有头脑开放,才能尽可能地理解更多人的想法。

对比别人与自己的想法的异同,分析自己思维的局限性,进而给自己的能力画一个边界,知道自己的强项与弱项。

若要实现“极度透明(Radical Transparency)”,那我们是否愿意,让别人清楚地了解到,我们自己的能力边界?若是我们也知道身边的人的能力边界,比如A擅长定目标,B擅长分析问题,C擅长执行,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在执行“五步法实现目标”的时候,是否就可以向对应的人寻求帮助呢?若是一个集体中,所有人都清楚各自的能力边界,那分配任务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保证每个人都胜任各自的工作,目标肯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呢?

(别触怒“感性自我”,每个人都有能力极限,而它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至少是样样都处于平均线之上。就如不是每个人都擅长短跑一样,并非每个人都擅长逻辑思维。被人知道自己的全部能力弱点,不等于自己一无是处。)

当有些人封闭大脑,不听他人意见时,可以使用如下一些句式重新开启对话:

Would you rather I be open with my thoughts and questions or keep them to myself?

Are we going to try to convince each other that we are right or are we going to open-mindedly hear each other’s perspectives to try to figure our what’s tru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Are you arguing with me or seeking to understand my perspective?

可信度加权

并非每个人的意见都值得听。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People Are Wired Very Differently),擅长的领域也不同,或者仅仅就是术业有专攻而已,对不同的人的意见,我们不能一视同仁。比如,我们感冒的时候,就更应该相信医生的诊断意见,而不是隔壁家老王的建议。不同人的意见,我们要考虑可信度加权之后,再看汇总,所谓Believability Weight Your Decision Making.  

比如这样的一些人,是为可信任的人,他们的意见,我们应该重视:

1. 多次成功地解决了相关问题的人;

2. 能够有逻辑地解释结论背后因果关系的人。

不要问不相干人要建议。当你去问一个人意见的时候,无论他是否懂,他都能给你一二三点建议,不要浪费时间,不要轻信。当别人问我们意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先掂量下自己在相关问题上的Believability,再考虑自己是否够格给建议。

公司是一台机器

书中有一大半的篇幅介绍工作原则。Dalio认为,公司也是一台机器,核心是文化与人。

机缘巧合,我在现在的公司是双重身份,一方面我参与决策,另一方面我又是研发工程师。当我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要设计出一台理想机器的时候,我觉得作者的很多想法很好。当我站在执行者的角度,考虑到自己被公司这台机器“打分”、“奴役”、“优胜劣汰”的时候,又觉得很不是滋味。

不过它思考问题的方式很有启发。比如,要用“原则”(或说“规矩”)运行公司,而不是靠老大的权威。原则之于公司,就如宪法之于国家。同理,若是那个最有权力的人,不把原则放在第一位,那原则就是形同虚设。

原则优先

书中有个有趣的思路。当无法形成统一方案的时候,不要单单讨论哪个方案更好,而要问各自是依据什么原则得出的方案。方案的好坏,很可能受个人利益影响,屁股决定脑袋。若是讨论依据什么“原则”,那就有助于大家讨论出一个通行的准则,以后遇到同样的事,可以采用同样的原则,这也是设立原则的初衷。

原则的设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遇到事情,作出决策,不仅把决策写清楚,也把为什么这么做决策,依据什么标准,都记录清楚。事情有进展之后,把结果反馈记录下来,直到事情结束。这是一个形成原则的闭环。

简单到定个闹钟起床,都有原则:闹钟响的时候,无条件起床。比如想早起,上班前看半小时书,设一个闹钟7点起床,那就准时起床。不能以“目的或结果”为理由,拒绝执行原则。比如,昨晚因为啥啥啥晚睡了,今天还这么早起床,会打瞌睡。早起看书打瞌睡,上班无精打采,还不如多睡半个小时,反正早起不是目的,看书学习才是目的,大不了中午抽空看半个小时书。晚睡还早起,既没精神看书,还影响上班,何苦?

不要在没睡醒的时候,临时改变规则。无条件起床,让自己承担晚睡早起的后果。“理性自我”会考虑下次早睡,或者修改原则。与其总给自己设规矩,却不执行,或打折扣执行,让自己不再信自己,还不如少给自己约束,随心所欲。

过马路也有原则:红灯停绿灯行。原则的意思是,触发条件一旦达到,就执行原则,没有其他商量的余地。如是发现红灯的时候,没有车横穿马路,就不等绿灯,直接红灯穿过马路。那就应该修改规则为“当有车的时候,红灯停绿灯行;没有车的时候,随便怎么都行”。

做事最好有原则,若总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太累。很多情况都是相似的,情况发生,触发规则,执行就好,不用思考。珍贵的脑力资源可以用来做其他事。

2019/2/6, Wed

《分工与贸易》

Specialization and Trade: A Re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Arnold Kling 阿诺德·克林, 2016.

这本书从分工说起,属于亚当斯密的正统经济学,但说法是新的。作者认为分工是经济学的最核心概念,而不是稀缺。

经济学范式

克林认为,经济学的命题不可证伪,不属于科学。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像历史,无法设计实验验证。这跟张五常的观点不一样,张五常从边界条件的变化,看需求变化,以此推出可证伪的推论,认为经济学是科学。但经济学考虑的问题太过复杂,什么可变,什么不可变,什么是边界条件;由于研究它的人本身就是它研究的对象,是的它尤为复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它不像物理学那么清清楚楚,当代高中生都比先贤亚理斯多德知道得多,但是有多少经济学家能预判出经济走向呢?多为事后诸葛吧。

比如经济学的供求关心模型,按教科书说,它是一条倾斜向下的曲线,产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这里有个真实的例子,某年,大学把学费提高17%,然而该学校当年申请人数及录取人数却明显高于前一年。为什么价格上升,需求反而增加了呢?经济学家说,这不算证伪了需求定律。因为当年有某些特殊情况,比如奖学金提高了,比如大学排名提高了,比如学生觉得越贵的大学越好,导致今年与往年不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的需求曲线,没法比较。需求定律说的是,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需求下降。那到底什么是不能变的条件呢?至少时间总是在变的。事情发生之前,经济学家无法提前预判,反倒是通过事后诸葛的方式,重新解释,圆回来,并非科学的作为。

当然,非科学不等于不靠谱。更何况“可证伪”只是卡尔·波普尔提出的一个科学哲学概念,后来的托马斯·库恩,他提出了关于“范式”的概念。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对于某个自然规律的共识。一个异常能证伪一条科学命题,但要改变范式,需要很多异常行为才行,也不叫改变范式,而是叫科学革命。范式与贝叶斯原理有共通之处,非凡的洞见,需要非凡的证据,而且需要大量的非凡证据。

克林提出了“解释性框架(interpretive framework)”,跟张五常的“经济解释(Economic Explanation)”不同。张五常使用可证伪标准,克林采用的是范式。克林认为各种经济学模型,不像物理学模型那般可证伪,不属于科学命题,只是解释性框架。

正是因为不可证伪,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学科才像一个江湖,而不是奥运赛场。大家互相不服气,对同一个社会现象,各路学者往往提出各种大相径庭的解释性框架去解释它。正因为解释性框架不会被一两个事实击垮,所以,即便是过时的理论,也会有很多人捍卫,因为那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直到相信它的一代人死去,直到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个解释性框架不对,直到越来越多的新学者转为支持新的范式,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像物理,当你知道两个不同重量的小球自由落体速度一样时,你就再也无法相信亚理斯多德说的下落速度跟重量成正比了。

市场的比喻

我们使用比喻,通过已知(喻体)与未知(本体)之间的部分特征对应关系,理解未知事物。但比喻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可能反客为主,限制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深入理解。比如把国家经济比喻成机器,经济活动中的各部分像飞轮一样,相互推动,经济蓬勃发展。从机器的角度看,它是由人设计的,用来实现某些功能,有运行监控日志,需要动力来源,类比到经济,就变成了,经济也可以搞顶层设计,它要实现的功能是提高GDP、促进就业等等,衡量指标是 GDP 增长率、就业率、厂房、原材料等等,要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增发货币、扩大财政赤字等等。

比喻反客为主的例子也出现在物理学中。比如,物理学家用“时间箭头”的比喻,说时间的流失的单方向的。但如果时间是箭,那箭是谁射出去的呢?时间的源头是哪里呢?我们使用了“箭”的单方向性,却被“箭”射出的源头限制了想象力,认为时间也需要源头。但时间不是箭,不需要被射出,霍金证明宇宙大爆炸可以无缘无故的发生,不需要谁点火,不需要非得有“炸药”这种“物质”。同样的,万有引力约束月球绕着地球转而不撞向球,地球绕着太阳转却不撞向太阳,也不需要“第一推动力”。

克林认为,把市场经济比喻成机器这一说法,把萨缪尔森那一派经济学家都给绕进去了,是个死胡同。更好理解是,把把市场比喻成互联网。互联网有很多功能,我们可以在网上购物、娱乐、交友、分享信息,市场也这样。互联网讲究分工与合作,各尽所能,通过交易获取所需,市场也这样。互联网不是顶层设计出来的,而是由无数参与者共同构建,市场也是。互联网有很多无形的东西,包括知识、数据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的,市场的好坏,不能单看有多少有形资产,有多少厂房、机械设备、自然资源,还要看很多无形的东西,比如个人和集体的知识、社会规范、政府能力、教育水平等等。

把国家经济比喻成一台机器,是工程师思维。把它比喻成互联网,或是热带雨林,则是生态学家的思维。热带雨林讲究物种多样性,讲究自由竞争自由淘汰,讲究生态平衡,而不是控制,更不是把毒蛇、“害虫”赶尽杀绝。

市场的确会有出状况的时候,但那不是“市场失灵”,而是经济学家的模型失灵。市场出问题不应该由政府搞宏观调控解决,而应该由市场参与者,企业家去自动解决。企业家可能会犯各种错误,但是政府会犯更大的错误。

家庭、公司、国家

市场是现代经济学家的最大共识,但并不意味着要在所有组织中都使用市场规则。使用何种规则分工协作,由“组织”都规模(scale)决定。

在一个家庭或十几人的小团体中,完全可以各尽所能自由协作,不用谈钱,也不用谁命令谁,完全可以搞成一个温馨的小社区。因为这里只有简单的合作。比如比如小孩子做家务,没必要洗一个碗、倒一次垃圾,明码标价。比如“野外”烧烤聚餐,有人点火,有人串肉,有人烧烤,有人涂酱油,不用讲究职位高低,不用计较谁干多干少,谁吃多吃少。

在一个公司中,家庭式各尽其能的温馨模式就不适用了。指令模式最方便,有中央计划,有上下级关系,由领导来分配任务。经济学家科斯认为公司内部搞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克林认为,公司和市场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任务的价值是不是可见的。如果公司明确知道你的这个任务值多少钱,那就没必要把你变成公司的雇员,直接把任务外包给你是最好的办法。事情往往是团队一起协作完成的,很难评估每个人的效益,这种情况下,市场的作用不大,最好用指令分配任务。

如果是一个国家,在战乱或自然灾害等极端条件下,计划经济会很高效。但在和平年代,要让经济持续发展,要出现颠覆式创新,就必须采用市场制度。当然,没有哪个国家实行纯粹的市场经济或纯粹的计划经济,都是不同程度的混合。

关于经济学,记住“人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关于宏观经济学,记住“国家不是家庭”。第一句话提醒你思考机制,理解“看得见和看不见”,看到政策的二级、三级后果,看透那些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第二句话提醒你思考规模和复杂度。有了这两个思考,人就不会犯大糊涂。

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

经济学上有个“公地悲剧”的说法,讲的是无主的公共资源会被滥用,涸泽而渔,不可持续,也称为“公有资源的灾难”。比如一片公共鱼塘,大家抢着捕鱼;一片公共牧场,大家抢着放牧;一片森里,大家抢着砍伐;虽然明知这么做不可持续,但因为它无主,没有约束,其他人都抢资源,若自己单方面适可而止,对资源的合理使用没有任何帮助,反倒损失了自己的利益。这些情况属于各自为了最大化自己对利益,导致集体利益受损,最终导致自己的个体利益也连带受损。

科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产权私有化。一片有主的草地,草地拥有者自然会考虑可持续发展,不至于过度放牧。同理,农民要限制牧民的羊群吃自己的小麦,若是水田无主,那么究竟是牧民要赔偿农民呢?还是农民因为限制牧民的羊群,而要赔偿牧民呢?若是水田有主,无论它属于农民还是牧民,在小麦和羊的市价指导下,会达到同一个平衡点。羊贵,农田主人会选择让羊吃小麦;小麦贵,农田主人会限制羊群,保护小麦。无论农田主人是农民还是牧民,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但并非全部东西都可以“私有化”,比如空气。无主的空气,若是工厂生产活动造成空气污染,人民要求工厂停止生产。那究竟是工厂损害了空气质量,要赔偿人民呢?还是人民限制了工厂的生产,影响它获利,要赔偿工厂的损失?空气治理的费用谁出?面对“空气”这种资源,总不能将空气私有化,让人民付钱呼吸空气,让空气拥有者管理空气污染。这就需要把空气交给政府管理,哪家工厂造成空气污染,由政府出面跟它打交道。

市场的作用是让人对价格做出反应,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供需平衡。所谓市场失灵,是个人对价格激励做出的反应与公共利益相反,供需关系失衡,导致市场上某类产品过多或过少。比如,若是不考虑空气污染的治理费用,钢铁厂只在乎市场需求,就会过渡生产,而损害到其人的权益(健康空气)。

要注意,政府只是代表“利益集团”的利益,这里说的“利益集团”不见得是全国人民。尤其是,当公民没有选举权,无法结盟,无法选举出代表自己利益的“利益集团”时,公民的权利就会被强制让渡给大的利益集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干预经济,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而是在为特殊利益集团服务。

我们大概可以把市场参与者分成“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比如提高进口关税,就属于让消费者补贴生产者,政府分一杯羹的行为。比如房价,住房的拥有者、投资者、提供房贷的公司,这些人形成的利益集团(无需坐下来签联盟协议,共同的利益自然把他们绑在一起),他们会联合起来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提升房价,而且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强化房子作为“必需品”的观念。没房一族,也会呼吁政府限制房价。但两个利益团体的竞争,强势的会胜出。所以无论政府表面上怎么说,所谓的“民意”如何,房价只会体现强势利益团体的意志。

克林说,凡是那种一手补贴、一手限制市场准入、从而导致涨价的政策,都可以说是恶政。没有政府插手的领域,市场总是让东西越来越便宜。政府插手的地方,却有可能让东西越来越贵。如果做一件事对所有人的好处都差不多,而且人们讨价还价做这件事太麻烦,那么让政府做就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做一件事只对一部分人有好处,或者对有些人的好处大,对有些人的好处小,而市场交易又比较方便,政府干预就是没道理,就是“以权谋私”,代表某些利益集团收刮其它团体。用全体纳税人的钱补贴一部分人的住房,对其他人公平吗?用全国人民的钱建设几所精英大学,只有少数人能上,这对吗?

经济周期:明斯基时刻

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在经济活动中有两个作用:转换风险,转换期限。

经济活动中有一类人需要大量基金,长时间使用,用于投资某些生产活动,利己利人。还有一大群人,每个人都有少量闲散资金,愿意放贷出去,但放贷周期不长。考虑到散户的群体很大,若是把小量、短期限的资金全部集中起来,就可以形成大量、长期限的资金(因为在一定期限内,只会有一小部分人取回一小部分的资金)。银行在这两类人中间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从散户中筹集资金,放贷给第一类人。

要扮演这个中间人角色,“声望”尤为重要。任何中间人性质的金融机构,有声望,散户才信你,才敢把资金交给你。但是声望这个东西,天生就很脆弱。据此,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Philip Minsky, 1919-1996)提出了一个解释经济周期的模型。经济周期分为三个阶段:

一、避险金融。金融机构声望低,能筹集到的散户资金有限;以稳健姿态,投资低风险项目,提高声望。

二、投机金融。伴随声望提升,吸收到的存款增加,开始投资长周期、大风险项目。

三、庞氏金融。“旁氏”二字出自“旁氏骗局”。金融机构获得了超过真实实力的声望,大量散户资金涌入。金融机构手里钱太多,开始投资高风险项目。

明斯基认为这三个阶段总是按照顺序循环发生。开始的一、二阶段,进展缓慢,声望伴随着投资的成功慢慢累积。到了第三阶段,庞氏骗局在资金链断裂的瞬间,崩盘,金融机构的声望下跌。散户不再相信金融机构,对未来不再乐观,金融机构没有资金投资项目,经济进入衰退。然后是新的一轮循环。这个循环并非匀速,声望缓慢上升,断崖式下跌。所以,经济周期曲线,总是缓慢的上升,伴随着一个突然的下跌。经融危机爆发前一刻,被称为明斯基时刻。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根本问题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怎么增加就业。

政府通过两个办法刺激经济:一、财政政策:增加赤字,政府直接花钱,提高总需求;二、货币政策:让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增发货币。大量货币涌入市场,它可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这是政府最大的噩梦。政府通过扩张性的政策刺激经济,是由约翰·凯恩斯提出,现在我们称这种策略为“凯恩斯主义”。通俗凯恩斯主义的意思是,消费刺激增长。只要公司愿意投资、消费者愿意花钱,经济就能起来。

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有弊。货币政策有滞后效应。货币像水又像蜜,它在经济生活中无处无在,但大量货币的扩散,需要时间。货币增加,刚开始,也许能让企业感受到“钱更容易挣了”,然后开始扩大生产,招聘大量工人。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进而消费提高,形成正反馈,经济开始好转。但是一段时间过后,人们忽然发现,自己挣得多了,但是生活成本也变高了,才意识到,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没有提高,只是“纸币”多了,同样份额的“纸币”对应的“货物”变少了,这就是通货膨胀了。尤其当人们意识到政府是在不负责任地“乱花钱”,就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对货币的信心不足,拿到钱之后赶紧把它花出去,形成“自证预言”的恶性循环,导致政府的噩梦:恶性通货膨胀。

试想一下另一种情况,央行印了大量货币,但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贪官的口袋,成吨成吨地存在各地豪宅中。若是在某个时刻,这些货币涌入市场,会是怎样一种状况呢?国家可以改版货币,限制人们在一年内将旧币兑换成新币,也许是个不错的方案。但是,在电子货币时代,这招还有用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若是我们看到政府大量花钱,央行降低利率(存钱利息低,鼓励大家消费),我们就可以判断,也许经济危机来了。

参考:以上内容参考万维钢精英日课3《分工与贸易》系列

2019/1/30, Wed

《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2015/4/17中文版。

这本书说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他与弗洛伊德同时代,但观点不同。阿德勒的学说不是心理学,而属于哲学,是一套强人的生活哲学。

心理学,描述“实然”,描述客观世界是什么样,人是怎么回事,需要实验验证。哲学,可以研究“应然”,可以说人应该怎么样。但哲学不等同于鸡汤,鸡汤往往是逻辑混乱的人生格言,道德自嗨,是弱者的避难所。哲学是思辨的产物,需要严密的逻辑,要经得起推敲,可以不接地气,但要自成体系。

进步、幸福、自由、选择

阿德勒暗示,(1)人生有三个不言而喻的追求:进步、幸福、自由;(2)人可以选择。

对自由的追求程度,区分出强者与弱者。强弱之分,不在于具体的技能,也不是性格上的“强势”,而是气度和勇气。弱者认为,进步才能换来幸福,而自由可有可无,或只是自然的结果,比如财务自由。强人路线则要求自由优先,以自由为前提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知道什么是幸福,自然就知道怎么处理进步的问题。

是否拥有自主选择权,是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最根本区别。弗洛姆认为,自己的童年、家庭环境、父母子女关系,造就了自己的性格,这是“决定论”。阿德勒认为人的自我选择,造就了自己;即便是性格扭曲,也是个人出于某种目的,主动选择了这个扭曲的性格,这是“目的论”。你的生活模式(性格、行为规律、与人交往的方式、自我定位),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他人、与以前发生过什么,都无关。

比如有人性格孤僻,害怕外面的世界,不敢出门只能呆在家里。并非生性如此,没得选,而是他选择了性格孤僻。他知道孤僻不好,但却对他有利,因为他可以利用这个孤僻性格为借口,选择不出门,一直呆着,还有父母照顾他。弱者很善于把过去的不幸和性格的缺陷当做武器使用。他会抱怨这些不幸和缺陷,但是他需要不幸和缺陷。改变需要勇气,他拒绝改变。现实生活中,既有险恶环境中长大而性情优雅的强人,也有家庭条件优越而性格猥琐的弱者。

阿德勒不认为人会被自己的情感控制。比如怒气,前一刻还怒气冲冲骂着自己的学生,接到上级的电话,瞬间就能和颜悦色地跟老大说话;放下电话后,又可以瞬间切换,接着骂学生。并非他性格有什么问题,也不是他被学生气坏了遏制不了怒火,而仅仅是他选择了发怒,把怒火当成控制学生的手段。本质上,跟那些强忍怒火,和颜悦色地motivate学生的教授,一样。

所谓自由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认为,无条件的、不出于任何目的地去做一件事,这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真正的自由。不是因为这件事能给我或他人带了什么东西,仅仅是出于“义务”,认为自己“应该”做。这种道德称为“绝对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唯一逻辑自洽的道德标准。

与之相对的是“假设律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它伴随着“如果……就……”的逻辑。如果能让我活下去,我干什么都愿意;如果能满足口腹之欲,我就愿意爬山涉水;如果给我高薪,我就愿意放弃休闲时间。康德把所有能牵着你鼻子走的力量,称为“倾向性(inclination)”,比如恐惧、贪婪、感情、同理心、生存压力、利益诱惑。凡是出于倾向性而做事的行为都是不自由的,也是不道德的。

自由就是不受驱使。既不被别人驱使,也不被自己的欲念驱使。人不是实现“目的”的“工具”,而是“目的”本身。不做工具,也不拿别人当工具,不受人利用,也不利用别人,这才是自由的人,才是强人。

阿德勒解决了怎么把康德的最高原理应用于生活的问题。

现代社会,最能驱使我们的,是别人的“认可”,因为世俗的成功就依赖于他人的认可。申请博士入学,需要导师的认可;毕业答辩,需要学术委员会的认可;发paper、申请基金需要同行评议的认可;找工作需要面试官的认可;升职加薪需要上级的认可;社会影响力需要公众的认可。而如果处处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活,总想着“earn credit or lose reputation”,那就处处受驱使,人就不自由。

被“认可”驱使的人,干什么都爱跟人比较。跟“理想的自己”比,不满现状,努力奋斗,是追求上进的健康心态。跟别人比,自惭形秽,进而自卑,或产生“自卑情结”。见人就诉苦,说自己天生笨,做什么都做不好,从小到大都被欺负,博同情,把自卑当成借口,甚至是控制别人的武器。反之,则是“优越情结”,到处炫耀优越感。手机必须用最贵的,衣服必须是名牌,而且logo要特大号的,简直是强烈的自卑导致强烈的自尊。

所谓平等

人幸福与否取决于“人际关系”,而被“认可”驱使的人,他的人际关系是“纵向”的,非要把人分出三六九等,总想证明自己高人一等,即便是位极人臣,也担心被人比下去。这种人并不自由,甚至算是被“认可”所统治的奴隶。而想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自由,就需要建立横向关系。

自由的人跟别人相处,都是讲平等关系。在社会分工中,老板可以给你安排任务,你服从安排,这是工作上的合作关系,是你认同这个工作应该这么做,才去做,而不是惧怕老板。在开明、平等的上下级关系中,下级做对了,上级应该表示感谢,做得不对,上级可以帮助他,而不是通过表扬或批评来操作他。那些特别土的地方,才会出现下级害怕和奉承上级,上级对下级颐指气使重赏重罚。

C跟我说,她在加拿大交换的时候,那个导师就是跟自己实验室的学生平等相处。一个本地的硕士生,请假度蜜月回来跟同学聊天,看到自己导师,远远就打招呼说“hi, that guy is coming”啥的,导师也听到了,却毫不介意被叫成“that guy”,而是很开心地问那学生假期如何之类的。教授还会在实验跟学生聊他儿子要结婚了,自己要去休假了,之类的事。反倒是C的一个中国师兄,虽然在那读了好几年书,但面对教授还是比较拘谨。

我的导师Prof Z很少表扬我们,也是因为她把我们平等看待,她想打造一个自由、平等的团体。她不会当面表扬任何人,无论是作报告还是写论文,做好了不表扬,做差了不批评,但总是给建议。最多不过是说谁的报告做得不错,大家要向他学习。她说的最多的就是“谢谢”,给她画个图,她说谢谢;给她准备一段材料,她说谢谢;放假帮忙赶proposal,她也说谢谢。也许是她把我们当成平等关系,所以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她不通过表扬或批评motivate我们做事,而是想法子了解我们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在她想做的事与我们的目标之间寻找共同点,以此motivate我们。回想起我博士最后一年,脾气十分暴躁,Prof Z不介意,还说自己博士最后一年也脾气暴躁,她导师都不敢惹她。我读博士期间总想获得她的认可和表扬,原来是自己并非自由人,思想比较土?当然,考虑到现实情况,官大一级压死人,令行禁止,也不见得就是“土气”野蛮,也许单纯是为了“效率”。

不被别人的认可驱使,不再担心别人是否认可,这就是自由,也是“被讨厌的勇气”。

所谓幸福

幸福=贡献感。幸福不来自于与他人比较,而来自于贡献感,“贡献感”跟“贡献的大小”无关。幸福是你出于对社会的关心,作为共同体的一员,积极参与其中,找到归属感。这就是为什么比尔盖茨财务自由之后,跑去非洲搞慈善,最近几年还成了书评人,写博客推荐书;JK罗琳成名之后,还努力写作。比尔盖茨的书评事业注定没有结果,JK罗琳也几乎不可能成为比JK罗琳更能成功的作家,但是他们需要保存对社会的贡献感。

“贡献感”符合了康德对自由的要求,因为它是由你自己决定,你认为自己做出了贡献,你就做出了贡献,就能立刻获得幸福。想起一个不太沾边的小故事。海边的沙滩上到处散落着退潮留下的小鱼,一个小女孩满头大汗地将小鱼捡起,一条一条仍会海里,大人劝说不要白费力气,这么多也捡不过来,更何况没人会在乎,小女孩一刻不停,捡起鱼就立刻往海里仍,边扔边说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这就是贡献感,只要你自己觉得自己做出了贡献,拯救了小鱼的生命,你就立刻获得幸福感。幸福感可以来得很简单,路上看到散落的垃圾,随手捡起扔进垃圾桶,也是给城市清洁贡献了一分力,只要你这么想,那就有“贡献感”,就有幸福感,就是这么主观。若是总想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总想着获取利益,而不是想着contribute,那就陷入到“如果……就……”的逻辑,变得不自由。

贡献感不需要分大小,不需要非得达到一个什么客观标准才能获得贡献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可以不被外界的标准牵引。贡献感非常可控,你随时都可以单方面认为在这件事上自己已经做了贡献(只要能说服自己的内心),所以贡献感也不会被某些不可满足的欲念驱使。也许你做的这件事别人根本看不到,也许别人还误解你,但是没关系,你自己知道你做了贡献。

以贡献感为指引,人就既能自由,且幸福。

参考:万维钢精英日课3《被讨厌的勇气》系列

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这本书名让我想起费曼的那本以他的一句名言为题的书《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他用这句话追上了他的第一任妻子Arlene。书中这么说:

I thought one should have the attitude of “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I said, “We should listen to other people’s opinions and take them into account. Then, if they don’t make sense and we think they’re wrong, then that’s that!”

Arlene caught on to the idea right away. It was easy to talk to her into thinking that in our relationship, we must be very honest with each other and say everything straight, with absolute frankness. It worked very well, and we became very much in love — a love like no other love that I know of. 

2019/1/23, W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