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公式:成功背后的科学》

The Formula: The Universal Laws of Success,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2018.11.

The First Law: Performance drives success, but when performance can’t be measured, networks drive success.

The Second Law: Performance is bounded, but success is unbounded.

The Third Law: Previous success x fitness = future success.

The Fourth Law: While team success requires diversity and balance, a single individual will receive credit for the group’s achievements.

The Fifth Law: With persistence success can come at any time.

这本书讲的是世俗的,可见、可测量的,成功的“科学”。

成功定律一:业务表现可测量,则业务表现驱动成功;业务表现不可测量,则网络驱动成功。

业务表现 ≠ 成功。成功不取决于你的业务表现,而是取决于你的业务表现对“社会网络”的用处。

比如学生的分数,是可以测量的硬指标,学生的成功与否,跟是否上名校无关,只跟自己的学习成绩相关。如果一个学生的成绩正好压线落榜,那他日后的成就,并不见得会输给那个压线上榜的学生。好学校并不给学生提供“名校加持”。前提是:第一、你得确实申请了名校。你相信自己有实力申请名校,眼界够高,野心够大;名校 = 成绩 + 野心,不需要进哈佛,也拥有做出哈佛毕业生的成就。第二、你的家庭条件得说得过去。网络对你没用,前提是你已经在这个网络之中;名校加持最有用的,是来自家庭状况比较差的学生,尤其是家族第一个大学生。上名校对眼界比较低的人最有用,有助于开阔眼界,进入顶级网络

比如艺术品的好坏,不可测量,艺术家的成功完全取决于“网络”。艺术品的价值判断非常主观;圈内人看艺术品的价值,只认价格。而一幅画能卖多少钱,几乎完全取决于画家曾经在哪些画廊和博物馆里卖过或者展出过作品。

艺术网络由画廊、博物馆、收藏家和艺术家四个元素组成。如果有收藏家花100万美元买了你的画作,你就进入了这个网络。网络会确保你始终留在这里,从此你就只属于顶级画廊。即便你的下一幅画作很差劲,放到画廊里很多天都没卖出去。画廊也绝对不会给你降价。它会安排网络内的某个收藏家买下这幅画。否则前面花100万买你画作的收藏家怎么办。收藏家圈子互相抬轿子,也要保证你的身价只升不降,这符合整个网络的利益。这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你的成功是这个网络给的,这是一个只进不出的系统。一个艺术家出道的前五场展览,基本就决定了他一辈子的成就。有些人可能是老师厉害,有些人是运气好,一出道就在顶级网络里。而如果前五场都在外围的画廊里流转,基本就可以判断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了。

成功定律二:业务表现有上限,而成功没有上限。

业务表现是正态分布,成功的回报却是幂率分布。业务表现达到顶级水平,1%的提升意味着100%的付出,边际效用递减。高水平竞争,实力难分高下,胜负只在一瞬间,而收益却是天壤之别。高手之间的比赛,差距微乎其微,裁判再怎么公正,都无法保证绝对的公平,“公平”这个词没啥意义。反正都是高手,选谁都一样。当然,首先你得是高手;其次保留一点特色,让人容易识别;再次注意细节、心态。

比赛尽量不要第一个出场,避免因裁判“保守”而被打低分。“靠近偏误( immediacy bias)”说,人总是对越靠近的东西感觉越强烈。如果你去参加选拔性的答辩或面试,一定要尽量往后排。

把胜负看淡,多参加几场比赛。输了也就输了,不必抱怨裁判不公平,说什么要进一步提高实力,让自己优秀到无法被忽视。其实,高水平的比拼,你又怎么可能比对手高出一大截呢?如果你竟然能脱引而出、鹤立鸡群,那只能说明你走错赛场了,你应该去参加更高水平都竞争。

成功定律三:过去的成功 × 适应度 = 未来的成功。

“过去的成功”包括靠实力赢得的成绩,也包括靠托、手段获得的关注。比如众筹项目,第一个用户的参与会减轻其它用户参与的猜疑;比如淘宝商家,第一个买家的购买会让后续的用户更放心下单……第一次奖励的作用,能证明你的“可被奖励性”。

“适应度fitness”代表的是“实力”,适应“网络”的能力。一首歌可以被粉丝顶到排行榜首,这是欢迎度,欢迎度可以炒作出来;但是它能否获得认可,风靡乐坛,还要看它的“适应度”。

一个人的成功,既跟他过去的成功经验有关,也跟他的适应度有关。过去的成功是未来的成功之母。但过去的成功可以跟实力无关,可以是靠关系、碰运气、靠托换来的,但必须要先找个机会,先脱引而出,被注意到。

成功定律四:工作是团队的,功劳是一个人的,因为他拥有整个系统。

功劳不是来自业务表现,而是来自社会的感知。iPhone并非乔布斯发明,特斯拉电动汽车也不是马斯克造的,但整个社会将这些作品归功于他们。社会感知根本不在乎公平,甚至可能充满偏见。

搞科研,往往是博士生在第一线设计实验、做实验、分析数据、写论文,但工作发表出来,学术圈却只记得论文的通讯作者,说某某教授做了什么工作。即便教授作报告的时候,明确指出这是自己学生做的工作,学术圈也只记得这位教授的名字。想要拿回自己的功劳,你必须学会独立工作。只有当你从博士生变成教授,在这个领域耕耘多年,发表无数工作,学术圈才会认可你,记住你的名字。这时,你学生做的工作也会被说成是你,甚至将你博士期间的工作追溯给你。因为你已经拥有了整个系统,这个课题和领域都属于你,其他人只是辅助,添砖加瓦而已。

这个社会,嘉奖的是“系统”,认可的是那些能独当一面,在某方面做出系统性贡献的人,而不是躲在背后,做了一两个具体工作的人。如果我们是新手,就不要在乎眼前的得失,一两个功劳没用,要有自己的系统。如果我们是老板,就大方地把功劳都归功于他人,因为无论你怎么“推迟”,你心里清楚,功劳其实还是自己的。只跟一位牛人做事,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若是能跟不同的人合作,做成很多事,自己的系统、人设就出来了。

成功定律五:持之以恒,你将与成功不期而遇。

大部人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取得重大突破,并非年龄大了,创造力下降,而仅仅只是“产量”下降。中年人的真正问题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不愿意干。年轻人有冲劲,中年人懈怠了。生产力不行,就只能退出竞赛。

备注:以上内容参考万维钢精英日课3《成功公式》系列。

2019/1/16, W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