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系统化原则

最近重读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依旧很有收获。按照系统化思维,参考《原则》的模式,带点自己的思考与私货,把逻辑捋顺,把书读薄,方便自己系统地实践。

1.定义

财富自由是指个人再也不用为了生活必需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生活必需就如重力加速度一样,摆脱它的束缚,需要外力的抵消。当财富积累的速度远大于被消耗的速度时,才有实现财富自由的可能。就如要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才能摆脱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束缚一样,不仅需要加速度,也需要速度。

2.个人商业模式三阶段

通过不断升级个人商业模式,提高财富积累的加速度。一般个人通过销售自己的时间,换取原始资本积累,然后用资本去挣钱。个人商业模式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升级:提高单位时间的售价,单份时间多次出售,购买他人的时间。

2.1.提高时间单价

为了提高自己的时间单价,要提升能力,做最有价值的事;能力提升以及资本积累,都要有耐心,要等待时间的复利效应。

a.多维竞争

拥有一技之长,是个人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将这一技之长磨练得足够长,成为top 1 percent,属于单维竞争策略。在此基础之上,可发展多维竞争优势。从单维的线性能力,升级为二维的面或三维的体。一技之长的动手能力80分,乘以第二维的写作能力10分,就变成了800分;再乘以第三维的演讲能力10分,就是8000分(只是个比喻,数字不意味着真实技能值)。在大家都很能动手做事的情况下,一个人若是稍微懂得思考、能将经验化为文字,还懂得如何分享经验、领导团队做事,显然更有竞争优势。这是多维、差异化竞争策略。

b.复利

有些人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社会每天都在进步,若是个人能力停留在原地,相当每天都在退步,0.99^n=0。若是能每天进步一点点,那1.01^n就是无可限量。很多人只看到自己的努力,却看不到别人更加努力。以为别人是一路躺赢,拼爹,却不知别人不仅聪明,而且更加勤奋,相比之下,自己虽然努力,其实是在退步。时间的复利效果会让一切现形。

c.耐心

不可能一下子吃成一个胖子,需要耐心等待成长的复利效果。现在的高手,是n年前开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不必为自己现在的弱小而自惭形秽。公平的对比应该是,未来的自己,跟现在的高手比较,这才是大人与大人的较量;拿现在的自己跟现在的高手比,就如拿小孩跟大人比一样,不恰当。

d.鼓励他人

很多人急着告诉别人自己的成长,实际上是在占便宜,所以惹人厌。相当于一个小孩子为了成为爱迪生,就学着去孵小鸡,逢人就说,自己学着爱迪生孵过小鸡,以后自己也会成为大发明家,将改变社会,大家还等什么,现在开始膜拜吧。这是以未来不确定的成功,套现此刻别人的认可,把别人当傻子呢?所以人们不喜欢这些人,他们喜欢把学习、成长挂在嘴边,整天说人生大道理,教育别人要积极上进。不是他们说的话有什么不对,而是他们还没成为可以说这些话的人。

人会不自觉地这么做。别人泼点冷水,自己又没耐心等到复利效果出现,就放弃了。也许这时候若是有人鼓励一下,自己坚持一下,就能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鼓励别人,是一种很稀缺的社会资源,可以从自己做起,鼓励身边积极上进的朋友,而不是泼冷水。身边多些积极上进的人,总好过围了一群不思进取、整天抱怨、说风凉话的人。

e.不抱怨

人有前后一致的倾向。当他开始向身边的人抱怨,在别人难以置信的眼神的鼓励下,会添油加醋、夸大其词,然后为了维持前后一致性,他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处境真的很惨,最终自证预言。没有人喜欢充满负能量的人。所以,不要抱怨。

若是个人能力真的指数增长(复利效应),最终自己的价值肯定要高出自己价格(工资)。趁早认清这个现实,省得到时候觉得自己被老板亏待了,而抱怨。公司给出的是市场均价,若太高它就失去竞争力,若太低就没有吸引力。当你的能力远超于公司的发展水平,因此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时,默默离开,不用抱怨。

f.做最有价值的事

在人际交往中,做一个不抱怨,总鼓励他人的人。在工作中做最被老板需要的事。以李在新东方教书为例。他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那里最缺作文课老师。于是他花九个月时间,把托福题库的作文题都写了范文,而且还写了多个版本。然后他就成了那里最受欢迎的老师。其他老师都因为课时不满而抢着要排课,他不仅不用抢课,还要推掉很多课。

以科研为例,要做最被社会需要的研究方向。同样博士三四年,研究方向不同,最后的下场天壤之别。谁不努力呢?谁没经过综合能力训练呢?有些专业的博士,30万打发掉,有些专业,年薪70万都招不到,大企抢着要。不是能力,而是做不同的事的区别。

2.2.单份时间多次出售

除了通过个人成长,提高时间单价之外。还可以将单份时间出售多次,实现商业模式升级。个人就是自己的CEO,自己的时间就是产品,所谓商业模式,就是怎么把自己的时间卖钱。既可以卖高价,也可以薄利多销,提高总利润。

a.同时给自己打工

对于同样的工资,同一份工作,有人认为,给这么点工资,还想让我做成怎样;有人人为,从我手里的出来的东西,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前者就是为了工资给老板打工;后者自己就相当于是有品牌的公司。相当于是老板付工资,将工作外包给自己这家公司。自己不仅要做好工作,建立品牌声誉,考虑口碑赢得回头客,还要考虑自己这家公司的未来成长空间。作为一家公司,不是什么活都接的。

我在找工作接offer之前,会谈清楚条件。钱是一回事,个人成长的机会(时间)更是不能妥协。不能因为短期高工资,而压缩我阅读思考的时间。一旦我签了约,就跟工资无关了,无论工资多少,我都要尽心尽力做事。一方面给老板的公司做事换取工资,另一方面给自己的公司做事换取成长。

搞科研的时候,不仅老老实实做实验写paper,还研究科学方法论。现在创业,不仅搞技术,还学YC创业课、金融、商学、管理、谈判以及商业案例,锻炼通用英文使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额外的努力,既能提高本职工作的业务水平,又能形成多维竞争优势。

因老板工资给得不到位而消极怠工,影响自己的成长,是不明智之举。当然,有些人的策略是磨洋工,本来老板给的是8小时工资,他只工作4小时,也等效于翻倍收入。

以李在新东方的经历为例。基于一份时间既卖给老板也卖给自己的觉悟,他努力改进教学水平,琢磨学生理解知识的困难之处,最后达到了,学生一个眼神,他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因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问题都大同小异。而其他老师恨不得连课都不备,直接抄别人的教案。正是因为李一直琢磨,所以提升了自己讲解知识点的能力,为他后来写出被读者真正需要的长销书打下了基础。

b.写作

自己本身就是一家创业公司,自己就是自己公司的CEO,我们唯一拥有的生产力资源就是时间。若是把时间直接出售,因为时间具有独占性,最多也就卖两次。若是我们把自己的知识、见识、认知、技能等软实力充分利用,把时间固化到比如文章、设计作品、软件代码等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上,通过卖产品来提高时间的附加值,那就实现了一份时间卖多次的效果,也可以薄利多销。写作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方式,能将时间固化到文章这种产品上,多次出售。很多技术类书籍,基本就是抄、编,大不了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都不是著书,也能大卖。

既然把文章当成产品,写文章就应该有用户思维。考虑用户需要什么,自己写的文章对别人有什么用。考虑到这个产品要长期卖,就要考虑它能在多长时间内对别人有用?

这里涉及到“畅销”跟“长销”的概念。畅销是跟热点,竞争激烈,而且热过之后就不再被需要了,比如新闻。长销不用跟热点,抓住读者的底层需求,文章一直有用。

c.消费者以为的刚需

产品要大卖,不仅需要满足消费者的刚需,而且要满足消费者“以为的刚需”。举李写书的例子,他虽然教写作,但是出的第一本书是词汇书,因为读者以为自己需要的是词汇。只不过其他人写的词汇书说要一万多词汇,而李从托福阅读真题中统计出两千多高频词汇,所以是21天突破。后来也出了写作范文书,还是因为读者以为自己需要。接着是大家成长过程遇到时间不够用的问题,他写了时间管理的书,与众不同的是,他论述时间不可管理,能管理的是自己,要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当然,即便是刚需,也不见得需要自己去满足,比如谐星,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

2.3.购买他人的时间

a.购买他人时间的逻辑在于:注意力>时间>钱

注意力才是生产力,时间本身并没有价值。按照复利思维,现在省下的一点点钱,对未来的高收益,不算什么。成长是最重要的,花钱购买优质的内容,购买高手的时间,加速成长,提高个人成长率。正因为注意力值钱,所以才有所谓的流量变现。广告付费,购买的就是用户的注意力。

b.三大坑

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地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不要把注意力浪费到各种热点新闻上,这不利于自己成长。别人搞内容创业,是已经在这个行业积累多年,时机到了,就水到渠成。自己没有任何积累,还以为只要在风口,猪也能飞,其实,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至于别人能不能做成,别操心,跟我们无关,关注自己的成长就好。

c.投资,首先要避险,其次看收益率

无论是在一级市场参与风险投资,还是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本质上都是购买这个公司的时间。通过投入钱,换取这家公司成长的红利。投资有风险,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但高风险不等于高收益。投资之前就应该做好功课,而不是投资之后,被确认性偏误影响判断。

外行看来是冒险,内行却是做好万全准备,尽量避险。就如脑外科手术一样,医生在病人大脑上动刀,外人看来步步惊心,医生的手术刀一直在冒险,而医生自己却知道,他做的每一步都是尽量远离风险,投资也是同样道理。

投资讲究收益率。使用“72法则”估算投资翻倍的年限,x=72/年化复合收益率。比如年复合收益率是10%,那需要7年才能将本金翻番(72/10=7.2年)。也即是说,若是能将投资收益率翻番,就可以让资本翻番的时间减半。同理,在个人成长方面,若是每天进步多一点点,自己能力翻倍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极大程度地缩短。能力翻番,做同样的事需要更短的时间,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等效于人的寿命增长。同样是复利效果,所谓的“长期”,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

d.资本

资金要成为资本,需要考虑三个因素:金额;使用期限;谁掌管。很多基金经理操作的基金,跑不过大盘。各种股票组合,跑不赢指数。另外还要考虑资金的可使用年限,只有那些可以被判无期徒刑的资金,才可以算成资本。

判无期徒刑是指“就当这笔钱没了,永远也不会用到它”。有一笔钱被判了无期徒刑,但是我们选择两年后结束刑期,和有一笔钱你没办法判无期徒刑,也在两年后拿出来使用,虽然结果一样,却是不同的两回事。要分清楚“可以却不一定要”与“很想要却不能够”的区别。就如有人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却选择不去上大学,而有人没拿到通知书也没去上大学,同样不上大学,却是两件不同的事。并非所有钱都是资本。

e.场外挣钱能力,留在牌桌上

为了不动用资本(它已经被判无期徒刑,相当于这笔钱不存在了),一方面要保留一部分活动资金,不要All In,另一方面要保有场外挣钱的能力。

f.定投策略

投资成功的秘诀是“低买高卖”,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却很难做到。股市为例,任何时刻,都无法预知下一刻的股价走向,也无法知道此刻的股价是高还是低。但从长期看,经济总是往上涨,股价也应该会往上涨。所以长期看,应该可以做到“低买高卖”,但是,经济整体往上涨,不见得自己所选公司的业务也往上涨。每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一大批企业。

最安全的策略就是定投指数基金。定投是指每隔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月,一个季度,投入等金额资本购买股票,价格高的时候买少点,价格低的时候买多点,平摊下来能在均价以下买到股票。指数基金代表的是经济大势,特定的公司会倒闭,但经济大势会往上涨。

g.镜像世界

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与人交往也一样,本来心情好好地,结果遇到一个凶神恶煞的人向你横眉冷对,瞬间心情就不好了。人与类聚,优秀的人总能吸引到优秀的人,以抱怨为乐的人,只能吸引到负能量爆棚的人,最后自己成了负能量中心。

另一方面,在镜像世界两端,做成事情的法则不同。比如左极端基本靠技术,右极端基本靠运气。象棋、运动竞赛,在左极端,基本靠实力;掷骰子赌博在右极端,基本靠运气。股市投资,在右边,很大成分看运气。所以在左极端做事成功的人,若是使用同样的策略在右极端做事,越努力,死得越惨。投资股市,别盯着股价看,别分析各种K线,功课在投资之前做好,等着复利效应起作用。

h.创业

除了购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也可以自己创业。创业要考虑“成长率”,而不仅仅是成长,也就是说要找到能指数成长的项目。能挣钱的生意,比如开面馆,不是创业。创业不见得一定能挣钱,没有成长率是生意,却可以有现金流,可以挣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以个人成长为核心业务,追逐成长率,提高自己的时间附加值,就是在创业。

i.特立独行且正确,才有价值

正确的知识本身并不等于价值,必须是正确,且其他人不知道,才有价值。一件事的价值你看到了,别人却没看到,也许只是你的幻觉。也许别人早就看到,也尝试过,失败了。领英创始人Reid Hoffman 在YC创业课上分享它创立领英时候,问自己“what do I know that others don’t know?” 想办法知道那些聪明人为什么不同意自己的观点,自己比别人多知道了些什么,这个多知道的真相,如何解答了那些聪明人的疑虑。这样的做事,做这样的事,才有可能成功,而不是重蹈覆辙。

3.选择

问题是大家同时遇到的,不同的是每个人的选择,而选择源自于底层的价值观。高手并非天生,并非他成为高手所以跟别人想得不一样,而是因为他跟别人想的不一样,并且执拗地践行,慢慢积累,最后导致天壤之别。

价值的核心是关于选择的问题,选择就是在众多选项中排序。多问问自己: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3.1.排序

比如:注意力>时间>钱,成长>成功>看起来成功,未来>现在>过去,这些排序,就是价值观的体现。价值观不同会导致排序的不同,最怕是根本没考虑过“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没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而是随波逐流,舍本逐末。

对于资本的理解,若是排序出“智慧>时限>金额”,那投资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甚至没有钱的时候就可以模拟定投策略,对比其它策略的收益率,有钱了就采用最佳策略。相反,若是把“金额”排在第一,那自以为有“资本”可以投资的时候,也许就是自己开始大亏的时候。如是根本不知道还有“无期徒刑”的概念,竟然借钱投资,竟然All In,那就更惨。

3.2.添加必要的条件

提高选择质量的方法是:添加必要的条件。每“添加”一个条件,选项就会大幅度减少。“必要”的意思是不要乱添加条件,比如“面子”就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条件,否则容易死要面子活受罪。对于众多必要的条件,也需要排序。比如创业,如何选择好的项目呢?添加必要的条件:高频,刚需,大市场。

4.思维工具

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做不到,改变不了任何东西,然并卵。学习能力有三种水平:(1)学会别人手把手教的东西。比如使用筷子,并非每个人都能熟练使用。(2)学会书本的东西。但是很多人不仅不读书,连使用说明书都没耐心读。(3)学会书本没有的东西。读文献,做研究。博士们很擅长这个,能力用到实处,会有大用。

书本的很多东西需要通过践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践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读了《原则》就可以开始整理自己的原则。比如《财富自由之路》,其实就是李关于实现财富自由的原则,只不过是散落在一篇篇文章中。我们就可以按照原则的体系,把它整理出来,通过践行,变成自己的原则,进而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

这里整理出来的东西,已经跟原著有很大出入了,不见得理解得对。我实践过一段时间之后,还会再反思下自己的行动跟这两本书的区别。如下列出一些马上可以尝试使用的思维工具:

4.1.元认知

元认知是指关于认知的认知。打个比方,“自己生气”是一种“认知”,别人看出来我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生气,这是别人的“认知”;若是我们能意识到自己在因为一件事生气,也就是说“我知道自己在生气”,这就是“元认知”。若是我们能随时随地调用“元认知”能力,那么情绪波动的时候,立刻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就可以不加评判的观察它,直到它就渐渐平复,而不会被情绪冲昏头脑,做蠢事。

锻炼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三个:冥想,发展一项兴趣,反思。

冥想的入门模式是观呼吸。在头脑清醒的时候,闭眼静坐,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观察”鼻孔或胸腔或腹部在呼气吸气下的起伏变化。控制思绪,不让它想其它事情。一旦发现它走神,就拉回来。现在我每天早上冥想20分钟,在头脑清醒,不打瞌睡的情况下,我的“意识”能摆脱身体的束缚,产生一种跟世界连接的“幻觉”,这种连接能扩展到整个房间。不清楚进一步的效果会如何,但至少我脾气稍微好一点了。平时能注意到自己的焦虑,脾气暴躁的时候也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少做很多蠢事。

发展一项业余兴趣的意思是刻意练习。比如弹吉他,当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动作跟教材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跳出了自己本身,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俯视自己,观察自己的状态。跳出自身,观察自己,就是元认知的精髓(我的个人理解)。

不仅可以观呼吸、反观自己的动手技能,还可以反思自己的想法。睡前思考自己一天所做的各种选择,思考选择背后所用的原则,思考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做,都属于反思。也是跳出自身,观察自己。

4.2.二元四选项

很多东西,多添加一个纬度,效果就会很不一样。比如,一件事,除了重要性,再添加一个趣味性的维度,就能把事情分出四类:重要且有趣,重要但无趣,不重要但有趣,不重要也无趣。在做事之前,稍微停顿想一下事情但分类,也许会有不同的选择。

比如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有“解决难题”这一个维度,还可以添加一个“做选择”的纬度。然后就分出四类人:会做选择且能解决难题,会做选择但不会解题,不懂得选择但能解决难题,不懂得选择也不懂得解决难题。第一类人,毫无疑问是高手。第二类人可以去做投资,投资第三类人中,那些做对了选择题的人。所谓“创业成功”,无非是解难题的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比如对于自己是否“知道”一件事,可以再添加一个“知道”的维度,就分出四类: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其实,这就已经调用了元认知能力。试想一下,若是有一件事自己不知道它是否存在,我们自己又怎么知道自己不知道呢?但是从逻辑上讲,我们总是可以推出,有些事,我们就是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

4.3.三元八选项

比如“我”、“技能”、“问题”这三个元素,一般人都是“我用自己已有的技能去解决问题”,那是否还可以先学习“新技能”再去解决问题?这种“新技能”是否还可以用来解决“其它问题”呢?或者,也许可以不是我,而是其他人去解决问题?

最后,关键是做到。作者讲得再好,自己理解得再透彻,都没用,什么也改变不了。还是要自己在做事的过程中,练习新的做事方式,去做成事。读书的目的不是做出一个脑图,写出一篇读书报告,而是学以致用,改变自己的做事的方式。

2019/2/13, Wed